中药:硫黄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硫黄
硫黄

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

http://online.bjyyjy.org.cn/%E4%B8%AD%E8%8D%AF:%E7%A1%AB%E9%BB%84
别 名 石硫黄(《神农本草经》),石留黄(《吴普本草》),昆仑黄(《名医别录》),黄硇砂(《海药本草》),石硫赤、硫青(《本草纲目》)。
出 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产地】

主产于内蒙古赤峰、陕西南部、四川甘孜、河南洛阳。山西省、广东省亦产。

【采收加工】

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

【炮制】
  • 硫黄:除去杂质,敲成碎块。
  • 制硫黄:取净硫黄块,与豆腐同煮,至豆腐显黑绿色时,取出,漂净,阴干。每100kg硫黄,用豆腐200kg。
【性状特征】
  • 硫黄:呈不规则块状。黄色或略呈绿黄色。表面不平坦,呈脂肪光泽,常有多数小孔。用手握紧置于耳旁,可闻轻微的爆裂声。体轻,质松,易碎,断面常呈针状结晶形。有特异的臭气,味淡。
  • 制硫黄:黄褐色或黄绿色,硫黄臭气不明显。
【化学成分】

硫黄的主要成分是单质硫,还含有少量钙、铁、铝、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本品含硫不得少于98.5%。

【药性】

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内服用于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临床应用】
  1. 临床常用
    1. 疥癣,秃疮,阴疽恶疮:本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外用有良好的解毒杀虫疗疔作用,并能燥湿止痒,为皮肤科外用之佳品,能治疥癣、秃疮,常与枯矾、冰片、轻粉配伍。阴疽顽硬,漫肿无头,可配荞麦面、白面,如《外科正宗》妙贴散。
    2. 虚寒证:本品性温,归肾经,能补火助阳,用治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治阴虚内寒之便秘,常与半夏配伍,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硫丹;治命门火衰,下元虚冷诸证,如阳痿精冷、腰膝冷痛、尿频、寒疝腹痛等,常与诃子、肉桂、黑锡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黑锡丹。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涂敷患处。内服1.5~3g,炮制后人丸散服用。

【成药例证】
  1. 冰黄肤乐软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药物组成:大黄、姜黄、硫黄、黄芩、甘草、冰片、薄荷脑。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活血祛风,止痒消炎。用于湿热蕴结或血热风燥引起的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湿疹、足癣及银屑病瘙痒性皮肤病见上述证候者。
  2. 半硫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九册》)
    药物组成:半夏(姜制)、硫黄(制)。
    功能主治:温肾通便。用于老年阳虚便秘。
  3. 黑锡丹(《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九册》)
    药物组成:黑锡、硫黄、川楝子、胡芦巴、木香、附子(制)、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阳起石、肉桂。
    功能主治:升降阴阳,坠痰定喘。用于真元亏惫,上盛下虚,痰壅气喘,胸腹冷痛。
  4. 三黄珍珠膏(《新药转正标准3》)
    药物组成:硫黄、雄黄、藤黄(制)、麝香、珍珠。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去腐生肌,止痛。用于中小面积ll度烧伤、烫伤、残留疮面等。
  5. 金刚片(《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二册》)
    药物组成:肉苁蓉(酒蒸)、杜仲(盐水炒炭)、硫黄(制)、巴戟天(盐炒)、羊腰子、淫羊藿、狗肾。
    功能主治:温阳补肾,益精填髓,强筋壮骨。用于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遗精早泄,小便频数。
【注意事项】
  1. 本品有毒,毒性成分主要是硫、砷,内服过量可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头痛、耳鸣、心悸、气短、体温升高、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合并肺炎、肺水肿,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外用过量可引起皮肤刺激,干燥,皲裂,黏膜损伤。内服宜用制品,不宜多服、久服。经炮制、水煎、合理配伍等,毒性可明显降低。
  2. 不宜与芒硝、玄明粉同用。
  3. 未经炮制的硫黄含砷量较多,不宜内服。
【贮藏】

置干燥处,防火。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