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随子”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ICM|item={{CMM|续随子 Xù Suí Zǐ |Euphorbia lathyris L. |打鼓子,一把伞,小巴豆,看园老,千两金,菩萨豆,联步 |千金子 |大戟科…”)
 
第1行: 第1行:
{{ICM|item={{CMM|续随子  Xù Suí Zǐ
+
<!--{{ICM|item={{CMM|续随子  Xù Suí Zǐ
 
|Euphorbia lathyris L.
 
|Euphorbia lathyris L.
 
|打鼓子,一把伞,小巴豆,看园老,千两金,菩萨豆,联步
 
|打鼓子,一把伞,小巴豆,看园老,千两金,菩萨豆,联步
第9行: 第9行:
 
|《中国药典》(2015年版)
 
|《中国药典》(2015年版)
 
}}|image=default.jpg}}
 
}}|image=default.jpg}}
 +
-->
 +
[[Category:大戟属|X]]
 +
[[Category:植物|Y]]
 +
{{FOC|abst={{ABS|续随子  Xù Suí Zǐ|Euphorbia lathyris L.|打鼓子,一把伞,小巴豆,看园老,千两金,菩萨豆,联步
 +
||大戟科|大戟属|《中国药典》(2015年版)、 1985《中国植物志》}}
 +
|imgs=14
 +
}}
 +
 +
 +
二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柱状,长20厘米以上,直径3-7毫米,侧根多而细。茎直立,基部单一,略带紫红色,顶部二歧分枝,灰绿色,高可达1米。叶交互对生,于茎下部密集,于茎上部稀疏,线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4-7毫米,先端渐尖或尖,基部半抱茎,全缘;侧脉不明显;无叶柄;总苞叶和茎叶均为2枚,卵状长三角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近平截或半抱茎,全缘,无柄。花序单生,近钟状,高约4毫米,直径3-5毫米,边缘5裂,裂片三角状长圆形,边缘浅波状;腺体4,新月形,两端具短角,暗褐色。雄花多数,伸出总苞边缘;雌花1枚,子房柄几与总苞近等长;子房光滑无毛,直径3-6毫米;花柱细长,3枚,分离;柱头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长与直径各约1厘米,光滑无毛,花柱早落,成熟时不开裂。种子柱状至卵球状,长6-8毫米,直径4.5-6.0毫米,褐色或灰褐色,无皱纹,具黑褐色斑点;种阜无柄,极易脱落。花期4-7月,果期6-9月。
 +
 +
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栽培或逸为野生广泛分布或栽培于欧洲、北非、中亚、东亚和南北美洲。模式标本采自西欧。
  
[[Category:大戟属|X]]
+
种子含油量高达50%,可制肥皂和润滑油;近年国外己将该种的油作为汽油的代用品研究并取得进展。种子亦可入药,具利尿、泻下和通经作用,外用治癣疮类;全草有毒。
 +
 
 +
关于本种的原产地问题,据目前资料仍难以考证。Boisser (1862) 认为产于中国,Maximowicz (1887)认为产于日本,Turin & A. Radcliffe-Smith (1966) 认为可能产于地中海东部和中部; A. Radcliffe-Smith (1986)认为原产地不明;而我国目前资料均记载原产欧洲,我国栽培已久。

2019年8月13日 (二) 10:12的版本

续随子
续随子 Xù Suí Zǐ
Euphorbia lathyris L.

http://online.bjyyjy.org.cn/%E7%BB%AD%E9%9A%8F%E5%AD%90
别 名 打鼓子,一把伞,小巴豆,看园老,千两金,菩萨豆,联步
科 属 大戟科 > 大戟属
出 处 《中国药典》(2015年版)、 1985《中国植物志》



二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柱状,长20厘米以上,直径3-7毫米,侧根多而细。茎直立,基部单一,略带紫红色,顶部二歧分枝,灰绿色,高可达1米。叶交互对生,于茎下部密集,于茎上部稀疏,线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4-7毫米,先端渐尖或尖,基部半抱茎,全缘;侧脉不明显;无叶柄;总苞叶和茎叶均为2枚,卵状长三角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近平截或半抱茎,全缘,无柄。花序单生,近钟状,高约4毫米,直径3-5毫米,边缘5裂,裂片三角状长圆形,边缘浅波状;腺体4,新月形,两端具短角,暗褐色。雄花多数,伸出总苞边缘;雌花1枚,子房柄几与总苞近等长;子房光滑无毛,直径3-6毫米;花柱细长,3枚,分离;柱头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长与直径各约1厘米,光滑无毛,花柱早落,成熟时不开裂。种子柱状至卵球状,长6-8毫米,直径4.5-6.0毫米,褐色或灰褐色,无皱纹,具黑褐色斑点;种阜无柄,极易脱落。花期4-7月,果期6-9月。

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栽培或逸为野生广泛分布或栽培于欧洲、北非、中亚、东亚和南北美洲。模式标本采自西欧。

种子含油量高达50%,可制肥皂和润滑油;近年国外己将该种的油作为汽油的代用品研究并取得进展。种子亦可入药,具利尿、泻下和通经作用,外用治癣疮类;全草有毒。

关于本种的原产地问题,据目前资料仍难以考证。Boisser (1862) 认为产于中国,Maximowicz (1887)认为产于日本,Turin & A. Radcliffe-Smith (1966) 认为可能产于地中海东部和中部; A. Radcliffe-Smith (1986)认为原产地不明;而我国目前资料均记载原产欧洲,我国栽培已久。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