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蜈蚣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Teacher01讨论 | 贡献2021年10月24日 (日) 19:22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导航搜索
蜈蚣
蜈蚣

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 的干燥体。

http://online.bjyyjy.org.cn/%E4%B8%AD%E8%8D%AF:%E8%9C%88%E8%9A%A3
别 名 蝍蛆(《庄子》),吴公(《广雅》),天龙(《本草纲目》),百脚(《药材学》),百足虫、千足虫(《山东药用动物》)。
出 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产地】

现多为家养,亦有野生。全国各地多有分布,主产于湖北襄阳、宜城、孝感,浙江嘉兴,湖南澧县、临澧,安徽阜阳、蚌埠、寿县、滁州,河南信阳、南阳,江苏苏州、无锡,陕西安康等地。

【采收加工】

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炮制】

去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

【性状特征】

呈扁平长条形,长 9~15cm,宽 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 22 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 20 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以条宽、腹干瘪者为佳。

【化学成分】

蜈蚣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多肽类、脂肪酸、无机元素等。蜈蚣的蛋白质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药理毒理】
  1. 抗惊厥:少棘蜈蚣水提物按 8g/kg 的剂量给士的宁所致惊厥小鼠灌胃,连续 7d,抗惊厥率达到 50%,死亡率为 30%,且能延长致痫小鼠强直性惊厥的潜伏期。
  2. 抗炎、镇痛:蜈蚣水提物按生药量 1g/ml 对二甲苯所致炎症模型和醋酸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小鼠模型一次性灌胃,可降低小鼠耳肿胀率抑制通透性增高,减少小鼠扭体次数,提高小鼠的痛阈值。
  3. 抗肿瘤:蜈蚣醇提物按 75、150、200mg/ml 的浓度分别加入培养有胃癌 - 823 细胞、肝癌 - H2 细胞的培养液,对胃癌细胞抑制率为 38.5%、46.8%、51.2%,对肝癌细胞抑制率为 47.1%、57.3%、59.8%。蜈蚣醇提物和乙醚提取物 8、16、32g/L 的浓度能使体外培养宫颈癌 Caski 细胞形态由梭形逐渐变圆、胞浆皱缩、细胞体积缩小、凋亡小体形成抑制 Caski 细胞的生长繁殖 (。蜈蚣醇、醚提取物 4、8、16g/L 的浓度能使体外培养的宫颈癌 HeLa dNA 含量改变,凋亡率增高,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增多蜈蚣干燥全体中提取得到的多糖 - 蛋白质复合体 SPPC 按 5.0、10.0、20.0mg/kg 的剂量对植入 Sl80 肉瘤细胞的荷瘤小鼠模型灌胃,连续 10d,可使肿瘤体积减小,并剂量依赖性地减轻 S180 肿瘤的重量。
  4. 免疫调节:蜈蚣混悬液按 3.5、5.0g/kg 剂量给小鼠灌胃,连续 7d,低剂量有抑制抗体产生的趋势,高剂量能抑制抗体产生。
  5. 保护心肌:蜈蚣酸性蛋白按 1.0、2.0g/kg 的剂量对阿霉素致急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腹腔注射,连续 3d,大鼠心脏收缩功能加强,血清超氧化物歧化每增高,丙二醛、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含量降低,细胞病变减轻。
  6. 抑菌:少棘蜈蚣的 3% 醋酸提取液 100mg/ml 可抑制 Sabouraud 培养基中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裴氏着色菌等的生长,但无杀真菌作用。
  7. 抗衰老:少棘巨蜈蚣的水提取物按 2、4mg/kg 给大鼠灌胃,连续 3 个月,能降低大鼠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及肝、脑组织中脂褐质含量,可使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升高。
  8. 促消化:蜈蚣水提液按 20、40mg/kg (水溶液 pH 值 6.2) 的剂量给大鼠灌胃,能增加大鼠胃液分泌量、胃液总酸度、总酸排出量、胃蛋白酶活力和胃蛋白酶总活力,提高大鼠胰液和胰蛋白分泌量,降低胰淀粉酶活力;按 25、50mg/kg 给小鼠灌胃,能增加印度墨汁在小鼠肠管内的移动距离,促进小肠运动)。
  9. 安全性评价:蜈蚣水煎液按 50g/kg (相当于 50kg 人体临床用量 5 条蜈蚣的 7~13 倍) 的剂量对小鼠灌胃,观察 7d,死亡率仅为 10%,12.5、25g/kg 灌胃给药未见小鼠死亡;蜈蚣水煎液按 41、205mg/kg 的剂量给小鼠灌胃,连续 30d,对小鼠体重、血红蛋白水平、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均未见明显影响。蜈蚣水提物按 500、1000mg/kg 的剂量给小鼠连续灌胃,对胎鼠有致畸作用,可使死胎、吸收胎比例升高,且其致畸作用随药物浓度增加而上升。少棘蜈蚣粗毒及药材毒颚肢内容物按 1、2、3、4、5、6ng/ml 的剂量对家兔耳缘静脉血液进行体外溶血试验,可提高溶血百分数,溶血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并且当年捕捉加工的蜈蚣比放置一年的蜈蚣的溶血活性强。
【药性】

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㖞,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临床应用】
  1. 临床常用
    1. 痉挛抽搐、口眼㖞斜诸证:蜈蚣辛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搜风定搐力强,为息风止痉的要药。凡急、慢惊风,中风癫痫,破伤风等引起的痉挛抽搐、口眼㖞斜之证均可应用。治小儿急、慢惊风,抽搐潮作,可以蜈蚣为末,麝香少许吹鼻,或配朱砂等为丸服,如《圣惠方》万金散。治癲痫抽搐,每与全蝎同用,火盛者配黄连、龙胆草;痰多者与天竺黄、贝母同施。若破伤风邪在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者,配天南星、防风、鱼,如《医宗金鉴》蜈蚣星风散;婴儿脐风撮口,不能吮乳,有单用取效者,或配蝎尾、钩藤、僵蚕、朱砂等研末,竹沥调服,如《直指小儿方》撮风散。若外风卒中经络,口眼㖞斜,内服,蜈蚣配白附子、防风、僵蚕,或与半夏、南星、白芷同服,以祛风化痰,定搐治瘫。外用,可将本品焙干研末,猪胆汁调敷患侧。
    2. 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等证:蜈蚣为虫类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 “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集之处皆能开之”。本品搜风络止痛之力强,多用治风湿顽痹、顽固性偏正头痛等证。如治顽痹疼痛麻木,配白花蛇、乳香、没药等,共奏祛风活血、通络舒筋之功;治顽固性偏正头痛,常配川芎、地龙、僵蚕等。
    3. 疮疡肿毒,疔疮,瘰疬,蛇虫咬伤等证:蜈蚣有毒,味辛行散,性善走窜,能以毒攻毒,故有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凡热毒内侵,或痰湿凝结,或瘀滞闭阻脉络所致的疮疡肿毒、瘰疬、蛇虫咬伤等证均可用之,为外科常用药。治疮疡肿毒作痛,可单用蜈蚣或配穿山甲、鹿角片等研末酒服;亦可配麝香、冰片等研末外用,如《杨氏家藏方》却痛散。疔疮初起,红肿剧痛,配雄黄、全蝎研末调敷,如《良方拔萃》不二散。瘰疬结块未溃者,可蜈蚣研末调敷,或用夏枯草煎汤送服;已溃者,以其配茶叶为末掺,如《枕中方》。蛇虫咬伤,取蜈蚣研末或配伍大黄、甘草、黄连等清热解毒药服,亦可与雄黄、白芷、樟脑研末调敷患处,如《洞天奥旨》蜈蚣散。
  2. 临床新用:蜈蚣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高血压肾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肺癌等。
【用法用量】

3~5g。

【成药例证】
  1. 小儿抽风散(《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三册》)
    药物组成:蜈蚣、全蝎、蝉蜕、僵蚕、半夏(制)、天南星(制)、厚朴(姜制)、橘红、枳壳(麩炒)、甘草、朱砂、土鳖虫、钩藤、薄荷。
    功能主治:清热祛风,镇惊安神。用于小儿惊风,四肢抽搐,口眼㖞斜。
  2. 金蒲胶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
    药物组成:人工牛黄、金银花、蜈蚣、炮山甲、蟾酥、蒲公英、半枝莲、山慈菇、莪术、白花蛇舌草、苦参、龙葵、珍珠、大黄、黄药子、乳香(制)、没药(制)、延胡索(醋炙)、红花、姜半夏、党参、黄芪、刺五加、砂仁。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益气化痰。用于晚期胃癌、食管癌患者痰湿瘀阻及气滞血瘀证。
  3. 医痫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
    药物组成:生白附子、半夏(制)、僵蚕(麸炒)、蜈蚣、白矾、朱砂。
    功能主治:祛风化痰,定痫止搐。用于痰阻脑络所致的癫痫,症见抽搐昏迷、双目上吊、口吐涎沫。
  4. 癫痫平片(《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脑系经络肢体分册》)
    药物组成:石菖蒲、僵蚕、全蝎、蜈蚣、石膏、白芍、磁石(煅)、牡蛎(煅)、猪牙皂、柴胡、硼砂。
    功能主治:豁痰开窍,平肝清热,息风定痫。用于风痰闭阻所致癫痫。
  5. 宫糜膏(《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三册》)
    药物组成:黄柏、冰片、轻粉、雄黄、蜈蚣。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化腐生肌,泻火解毒。用于宫颈糜烂。
【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