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橘络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Admin讨论 | 贡献2021年8月24日 (二) 09:53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导航搜索
橘络
橘络

为芸香科植物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成熟果实的中果皮与内果皮之间的维管束群。

http://online.bjyyjy.org.cn/%E4%B8%AD%E8%8D%AF:%E6%A9%98%E7%BB%9C
别 名 橘瓤上筋膜(《本草纲目》),橘丝(《本草纲目拾遗》),橘络(《本草求原》),橘筋(《中药材手册》)
出 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产地】

主要为栽培品,野生品亦有。主产于福建、广西、江西、贵州、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12月至次年1月间采集果实,将橘皮剥下,自皮内或橘瓤外表皮撕下白色筋络,晒干或微火烘干。比较完整而理顺成束者,称“风尾橘络”。多数断裂,散乱不整者,称谓“金丝橘络"。如用刀自橘皮内铲下者,称“铲络”。

【炮制】

除去杂质,用水喷润后撕开,去净黑络,干燥。

【性状特征】
  • 凤尾橘络:呈长条形或松散的网络状,上端与蒂相连,其下则变成棕黄色。每束长6~10c,宽0.5~1cm。10余束或更多压紧成长方形块状。质轻而软,干后质脆而易断。气香,味微苦。以整齐、均匀、络长不碎断,色黄者为佳。
  • 金丝橘络:呈不整齐的松散状,又如乱丝,长短不一,与蒂相混合,其余与风尾橘络相同。
  • 铲络:筋络多疏散碎断,并连带少量橘白,呈白色片状小块,有时夹带橘蒂及少量肉瓤碎片。均以筋络多、蒂及橘白少者为佳。
  • 饮片:为不整齐松散的网络状,稍弯曲。表面淡黄色,质轻,易折断。气淡,味微苦。
【化学成分】

橘络的主要成分是黄酮,还含有萜、酚酸、木脂素、甾体等。橘络的黄酮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药性】

甘、苦,平。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化痰,通络。用于痰热咳嗽,胸胁痛,咯血。

【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喘咳痰多证:本品具有通络,理气,化痰之功效。专能宣通经络滞气,可以治卫气逆于肺之脉胀甚有效。亦可用于久咳胸痛,痰中带血,伤酒口渴。
【用法用量】

3~9g。

【成药例证】
  • 治红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
    药物组成:鲜荷叶、侧柏叶(炭)、地黄(炭)、荷叶(炭)、陈皮、牡丹皮、黄芩、百合、石斛、橘络、地黄、甘草、木通、大蓟、铁树叶、京墨、浙贝母棕板(炭)。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止血。用于吐血,便血,咳嗽痰中带血。
【贮藏】

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