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裸子蕨科”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植物科属|L]]
 
[[Category:植物科属|L]]
凤丫蕨属——Coniogramme Fee
 
  
Fee, Gen. Fil. 167, t. 14, f. 1, 2. 1850-1852; Cop. Gen. Fil. 63. 1947.——Diciyogramme Fee, op. cic 170.——Notogramm Presl, Epim. Bot. 263. 1849.
+
''Hemionitidaceae''
  
中等大的陆生喜荫植物。根状茎粗短,横卧,有管状中柱(但由于根状茎缩短,以致叶隙相互重叠的结果,在横切面常表现为网状中柱),连同叶柄基部疏被鳞片;鳞片褐棕色,披针形,有格子形网眼,全缘,基部着生。叶远生或近生,有长柄;柄为禾秆色或饰有棕色,或栗棕色,基部以上光滑,维管束断面呈U字形;叶片大,卵状长圆形、卵状三角形或卵形,一至二回奇数羽状,罕为三出或三回羽状(幼叶通常为阔披针形单叶);侧生羽片一般5对左右(少则3对,多则10对以上),对生或互生,有柄(向顶部的无柄),如为一回羽状则顶生羽片和其下侧生羽片同形,如为二回羽状,则仅下部1-3(4)对羽片为一回奇数羽状或三出(偶有仅基部一对羽片二叉),向上的羽片单一,并且顶生羽片和下部侧生羽片上的顶生小羽片同形;小羽片(或单一羽片)大,披针形至长圆披针形,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圆形至圆楔形,罕为略不对称的心形或楔形,边缘往往为半透明的软骨质,有锯齿或全缘。主脉明显,上面有纵沟,下面圆形,侧脉一至二回分叉,分离,少有在主脉两侧形成1-3行六角形网眼(罕有仅具一、二不连续网眼),网眼内无小脉,网眼以外的小脉分离,小脉的顶端有或多或少膨大的线形、纺锤形或卵形水囊,远离锯齿或伸入锯齿,或直达齿顶与软骨质的叶边汇合。叶草质至纸质,少有近革质,两面光滑或下面(有时上面)疏被淡灰色有节的短柔毛,或基部具乳头的短刚毛。孢子囊群沿侧脉着生,线形或网状,不到叶边,无盖,有短小隔丝(毛)混生;孢子囊为水龙骨型,环带由14-28个加厚细胞组成,有短柄;孢子四面型,透明,表面光滑,无周壁。染色体x=15,(30)。
+
土生中小型蕨类。根茎横走、斜升或直立,有网状或管状中柱,被鳞片或毛。叶疏生、近生或簇生;柄禾秆色或栗色,有U形或圆形维管束;叶片一至三回羽状(稀单叶,基部心形或戟形),多少被毛或鳞片(稀光滑),草质(稀软革质),绿色,稀下面被白粉(如粉叶蕨属);叶脉分离,稀网状(如泽泻蕨属)、不完全网状(如凤丫蕨属部分种)或近叶缘连结(金毛裸蕨部分种),网眼无内藏小脉。孢子囊群沿叶脉着生;无盖。孢子四面型或球状四面型,透明,有疣状、刺状突起或条纹,稀光滑。
 
 
约有50种,主产中国长江以南和西南亚热带温凉山地阴湿处,北至我国秦岭,西至喜马拉雅山西部,东到我国东北,以及朝鲜、日本、菲律宾,南到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非洲各有一二种。中国现知有39种。
 
 
 
模式种:Coniogramme. javanica(Bl.)Hee产爪哇。
 
 
 
本属种类在形体结构上分化程度差异不大,仅毛的有无及其形态、叶边全缘或有锯齿,以及叶脉顶端水囊形态和位置等性状较为稳定,可作为分类依据,而某些群的种间特征存在着中间形式,分类比较困难。据我们在峨眉山对个别种的初步观察,其幼叶为披针形单叶、三出或羽状,以后经过多年生长可以发展到二至三回羽状,一般是年龄小的根状茎细、叶小,而年龄大的根茎粗壮,叶片也大,而三回羽状的叶,其末回小羽片均缩小;其叶柄颜色变化也大,在同一根茎上的,有的叶柄绿色,有的下面带褐紫色。为了使本属的分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尚待做进一步的野外观察和细胞学的研究。本属各种的嫩叶可作蔬菜,根茎可提取淀粉。
 

2020年2月4日 (二) 16:24的最新版本


Hemionitidaceae

土生中小型蕨类。根茎横走、斜升或直立,有网状或管状中柱,被鳞片或毛。叶疏生、近生或簇生;柄禾秆色或栗色,有U形或圆形维管束;叶片一至三回羽状(稀单叶,基部心形或戟形),多少被毛或鳞片(稀光滑),草质(稀软革质),绿色,稀下面被白粉(如粉叶蕨属);叶脉分离,稀网状(如泽泻蕨属)、不完全网状(如凤丫蕨属部分种)或近叶缘连结(金毛裸蕨部分种),网眼无内藏小脉。孢子囊群沿叶脉着生;无盖。孢子四面型或球状四面型,透明,有疣状、刺状突起或条纹,稀光滑。

子分类

本分类只有以下子分类。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