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1985《中国植物志》”为“”) |
|||
第1行: | 第1行: | ||
[[Category:千里光属|Q]] | [[Category:千里光属|Q]] | ||
[[Category:植物|Q]] | [[Category:植物|Q]] | ||
− | {{FOC|abst={{ABS|千里光 Qiān Lǐ Guāng| Senecio scandens Buch.-Ham. ex D. Don |九里明(植物名实图考),蔓黄菀(台湾植物志) | + | {{FOC|abst={{ABS|千里光 Qiān Lǐ Guāng| ''Senecio scandens'' Buch.-Ham. ex D. Don |九里明(植物名实图考),蔓黄菀(台湾植物志) |
||菊科|千里光属|}} | ||菊科|千里光属|}} | ||
|imgs=16 | |imgs=16 | ||
}} | }} | ||
− | |||
− | |||
多年生攀援草本,根状茎木质,粗,径达1.5厘米。茎伸长,弯曲,长2-5米,多分枝,被柔毛或无毛,老时变木质,皮淡色。叶具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长三角形,长2. 5-12厘米,宽2-4.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截形,戟形或稀心形,通常具浅或深齿,稀全缘,有时具细裂或羽状浅裂,至少向基部具1-3对较小的侧裂片,两面被短柔毛至无毛;羽状脉,侧脉7-9对,弧状,叶脉明显;叶柄长0.5-1(-2) 厘米,具柔毛或近无毛,无耳或基部有小耳;上部叶变小,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渐尖。头状花序有舌状花,多数,在茎枝端排列成顶生复聚伞圆锥花序;分枝和花序梗被密至疏短柔毛;花序梗长1-2厘米,具苞片,小苞片通常1-10,线状钻形。总苞圆柱状钟形,长5-8毫米,宽3-6毫米,具外层苞片;苞片约8,线状钻形,长2-3毫米。总苞片12-13,线状披针形,渐尖,上端和上部边缘有缘毛状短柔毛,草质,边缘宽干膜质,背面有短柔毛或无毛,具3脉。舌状花8-10,管部长4.5毫米;舌片黄色,长圆形,长9-10毫米,宽2毫米,钝,具3细齿,具4脉;管状花多数;花冠黄色,长7.5毫米,管部长3.5毫米,檐部漏斗状;裂片卵状长圆形,尖,上端有乳头状毛。花药长2.3毫米,基部有钝耳;耳长约为花药颈部1/7;附片卵状披针形;花药颈部伸长,向基部略膨大;花柱分枝长1.8毫米,顶端截形,有乳头状毛。瘦果圆柱形,长3毫米,被柔毛;冠毛白色,长7.5毫米。 | 多年生攀援草本,根状茎木质,粗,径达1.5厘米。茎伸长,弯曲,长2-5米,多分枝,被柔毛或无毛,老时变木质,皮淡色。叶具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长三角形,长2. 5-12厘米,宽2-4.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截形,戟形或稀心形,通常具浅或深齿,稀全缘,有时具细裂或羽状浅裂,至少向基部具1-3对较小的侧裂片,两面被短柔毛至无毛;羽状脉,侧脉7-9对,弧状,叶脉明显;叶柄长0.5-1(-2) 厘米,具柔毛或近无毛,无耳或基部有小耳;上部叶变小,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渐尖。头状花序有舌状花,多数,在茎枝端排列成顶生复聚伞圆锥花序;分枝和花序梗被密至疏短柔毛;花序梗长1-2厘米,具苞片,小苞片通常1-10,线状钻形。总苞圆柱状钟形,长5-8毫米,宽3-6毫米,具外层苞片;苞片约8,线状钻形,长2-3毫米。总苞片12-13,线状披针形,渐尖,上端和上部边缘有缘毛状短柔毛,草质,边缘宽干膜质,背面有短柔毛或无毛,具3脉。舌状花8-10,管部长4.5毫米;舌片黄色,长圆形,长9-10毫米,宽2毫米,钝,具3细齿,具4脉;管状花多数;花冠黄色,长7.5毫米,管部长3.5毫米,檐部漏斗状;裂片卵状长圆形,尖,上端有乳头状毛。花药长2.3毫米,基部有钝耳;耳长约为花药颈部1/7;附片卵状披针形;花药颈部伸长,向基部略膨大;花柱分枝长1.8毫米,顶端截形,有乳头状毛。瘦果圆柱形,长3毫米,被柔毛;冠毛白色,长7.5毫米。 | ||
产西藏、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常生于森林、灌丛中,攀援于灌木、岩石上或溪边,海拔50-3200米。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中南半岛、菲律宾和日本也有。模式采自尼泊尔。 | 产西藏、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常生于森林、灌丛中,攀援于灌木、岩石上或溪边,海拔50-3200米。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中南半岛、菲律宾和日本也有。模式采自尼泊尔。 |
2020年1月10日 (五) 07:33的最新版本
多年生攀援草本,根状茎木质,粗,径达1.5厘米。茎伸长,弯曲,长2-5米,多分枝,被柔毛或无毛,老时变木质,皮淡色。叶具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长三角形,长2. 5-12厘米,宽2-4.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截形,戟形或稀心形,通常具浅或深齿,稀全缘,有时具细裂或羽状浅裂,至少向基部具1-3对较小的侧裂片,两面被短柔毛至无毛;羽状脉,侧脉7-9对,弧状,叶脉明显;叶柄长0.5-1(-2) 厘米,具柔毛或近无毛,无耳或基部有小耳;上部叶变小,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渐尖。头状花序有舌状花,多数,在茎枝端排列成顶生复聚伞圆锥花序;分枝和花序梗被密至疏短柔毛;花序梗长1-2厘米,具苞片,小苞片通常1-10,线状钻形。总苞圆柱状钟形,长5-8毫米,宽3-6毫米,具外层苞片;苞片约8,线状钻形,长2-3毫米。总苞片12-13,线状披针形,渐尖,上端和上部边缘有缘毛状短柔毛,草质,边缘宽干膜质,背面有短柔毛或无毛,具3脉。舌状花8-10,管部长4.5毫米;舌片黄色,长圆形,长9-10毫米,宽2毫米,钝,具3细齿,具4脉;管状花多数;花冠黄色,长7.5毫米,管部长3.5毫米,檐部漏斗状;裂片卵状长圆形,尖,上端有乳头状毛。花药长2.3毫米,基部有钝耳;耳长约为花药颈部1/7;附片卵状披针形;花药颈部伸长,向基部略膨大;花柱分枝长1.8毫米,顶端截形,有乳头状毛。瘦果圆柱形,长3毫米,被柔毛;冠毛白色,长7.5毫米。
产西藏、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常生于森林、灌丛中,攀援于灌木、岩石上或溪边,海拔50-3200米。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中南半岛、菲律宾和日本也有。模式采自尼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