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Admin移动页面八仙花绣球:《中国植物志》)
第1行: 第1行:
{{ICM|item={{CMM|CN-Name  PinYin
+
{{FOC|imgname=八仙花|image=八仙花03.jpg|abst={{ABS|绣球|Hydrangea macrophylla (Thunb.) Ser. |绣球(群芳谱)八仙花、紫绣球(植物名实图考),粉团花(本草拾遗),八仙绣球(植物分类学报)
|拉 丁 名
+
|| 虎耳草科|绣球属}}
|别    名
+
|imgs=3
|中 药 名
+
|text=<p>灌木,高1-4米;茎常于基部发出多数放射枝而形成一圆形灌丛;枝圆柱形,粗壮,紫灰色至淡灰色,无毛,具少数长形皮孔。叶纸质或近革质,倒卵形或阔椭圆形,长6-15厘米,宽4-11.5厘米,先端骤尖,具短尖头,基部钝圆或阔楔形,边缘于基部以上具粗齿,两面无毛或仅下面中脉两侧被稀疏卷曲短柔毛,脉腋间常具少许髯毛;侧脉6-8对,直,向上斜举或上部近边缘处微弯拱,上面平坦,下面微凸,小脉网状,两面明显;叶柄粗壮,长1-3.5厘米,无毛。伞房状聚伞花序近球形,直径8-20厘米,具短的总花梗,分枝粗壮,近等长,密被紧贴短柔毛,花密集,多数不育;不育花萼片4,阔物卵形、近圆形或阔卵形,长1.4-2.4厘米,宽1-2.4厘米,粉红色、淡蓝色或白色;孕性花极少数,具2-4毫米长的花梗;萼筒倒圆锥状,长1.5-2毫米,与花梗疏被卷曲短柔毛,萼齿卵状三角形,长约1毫米;花瓣长圆形,长3-3.5毫米;雄蕊10枚,近等长,不突出或稍突出,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子房大半下位,花柱3,结果时长约1.5毫米,柱头稍扩大,半环状。蒴果未成熟,长陀螺状,连花柱长约4.5毫米,顶端突出部分长约1毫米,约等于蒴果长度的1/3;种子未熟。花期6-8月。</p>
|植物科属
+
<p>
|入药部位
+
产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及其沿海岛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野生或栽培。生于山谷溪旁或山顶疏林中,海拔380-1700米。日本、朝鲜有分布。
|性味归经
+
</p><p>
|功能主治
+
本种花和叶含八仙花苷(hydrangenal glucoside, C21H16O9),水解后产生八仙花醇(C55H12O4),有清热抗疟作用,也可治心脏病。
|标准来源
+
</p>
}}|imgs=3}}
+
}}
 
+
{{Category:绣球属|H}}
[[Category:待定|D]]
 

2019年6月12日 (三) 10:19的版本

八仙花
绣球
Hydrangea macrophylla (Thunb.) Ser.

http://online.bjyyjy.org.cn/%E7%BB%A3%E7%90%83
别 名 绣球(群芳谱)八仙花、紫绣球(植物名实图考),粉团花(本草拾遗),八仙绣球(植物分类学报)
科 属 虎耳草科 > 绣球属
出 处 《中国植物志》(2004年版)


灌木,高1-4米;茎常于基部发出多数放射枝而形成一圆形灌丛;枝圆柱形,粗壮,紫灰色至淡灰色,无毛,具少数长形皮孔。叶纸质或近革质,倒卵形或阔椭圆形,长6-15厘米,宽4-11.5厘米,先端骤尖,具短尖头,基部钝圆或阔楔形,边缘于基部以上具粗齿,两面无毛或仅下面中脉两侧被稀疏卷曲短柔毛,脉腋间常具少许髯毛;侧脉6-8对,直,向上斜举或上部近边缘处微弯拱,上面平坦,下面微凸,小脉网状,两面明显;叶柄粗壮,长1-3.5厘米,无毛。伞房状聚伞花序近球形,直径8-20厘米,具短的总花梗,分枝粗壮,近等长,密被紧贴短柔毛,花密集,多数不育;不育花萼片4,阔物卵形、近圆形或阔卵形,长1.4-2.4厘米,宽1-2.4厘米,粉红色、淡蓝色或白色;孕性花极少数,具2-4毫米长的花梗;萼筒倒圆锥状,长1.5-2毫米,与花梗疏被卷曲短柔毛,萼齿卵状三角形,长约1毫米;花瓣长圆形,长3-3.5毫米;雄蕊10枚,近等长,不突出或稍突出,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子房大半下位,花柱3,结果时长约1.5毫米,柱头稍扩大,半环状。蒴果未成熟,长陀螺状,连花柱长约4.5毫米,顶端突出部分长约1毫米,约等于蒴果长度的1/3;种子未熟。花期6-8月。

产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及其沿海岛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野生或栽培。生于山谷溪旁或山顶疏林中,海拔380-1700米。日本、朝鲜有分布。

本种花和叶含八仙花苷(hydrangenal glucoside, C21H16O9),水解后产生八仙花醇(C55H12O4),有清热抗疟作用,也可治心脏病。

绣球属* Hydrangea Linn.

Linn. Sp. Pl. 397. 1753 et Gen. Pl. ed. 5: 189. 1754; Benth. et Hook. f. Gen. Pl. 1: 640. 1865; Rehd. in Sargent, Pl. Wils. Pl. 1: 34-41. 1911; Engl. in Engl. u. Prantl, Nat. Pflanzenfam. Aufl. 2, 18a: 202. 1930; Chun in Acta Phytotax. Sin. 3 (2): 108. 1954; McClintock in Proc. Calif. Acad. Sci. 29 (5): 165. 1957; Hutchins. Gen. Flow. Pl. 2: 21. 1968.——Hortensia Comm. ex Juss. Gen. Pl. 214. 1789.——Cornidia Ruiz & Pav. Prod. 53. 1794.——Sarcostyles Presl ex Ser. in DC. Prodr. 4: 15. 1830.

常绿或落叶亚灌木、灌木或小乔木,少数为木质藤本或藤状灌木;落叶种类常具冬芽,冬芽有鳞片2-3对。叶常2片对生或少数种类兼有3片轮生,边缘有小齿或锯齿,有时全缘;托叶缺。聚伞花序排成伞形状、伞房状或圆锥状,顶生;苞片早落;花二型,极少一型,不育花(或称放射花)存在或缺,具长柄,生于花序外侧,花瓣和雄蕊缺或极退化,萼片大,花瓣状,2-5片,分离,偶有基部稍连合;孕性花较小,具短柄,生于花序内侧,花萼筒状,与子房贴生,顶端4-5裂,萼齿小;花瓣4-5,分离,镊合状排列,早落或迟落,或少数种类连合成冠盖状花冠,花冠因雄蕊的伸长而整个被推落;雄蕊通常10枚,有时8枚或多达25枚,着生于花盘边缘下侧,花丝线形,花药长圆形或近圆形;子房1/3-2/3上位或完全下位,3-4室,有时2-5室,胚珠多数,生于子房室的内侧上,花柱2-4,少有5,分离或基部连合,具顶生或内斜的柱头,宿存。蒴果2-5室,于顶端花柱基部间孔裂,顶端截平或突出于萼筒;种子多数,细小,两端或周边具翅或无翅,种皮膜质,具脉纹。

本属的模式种:H. arborescens Linn.

本属约有73种,分布于亚洲东部至东南部、北美洲东南部至中美洲和南美洲西部。我国有46种10变种,除南部海南,东北部黑龙江、吉林,西北部新疆等省区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尤以西南部至东南部种类最多。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