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毛板凳果”的版本间的差异
(创建页面,内容为“<!--{{ICM|item={{CMM| 艾 ài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艾蒿,白蒿,冰台,医草,阿及艾,灸草,火艾,家艾 |艾叶 |菊科蒿属 |…”)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 [[Category:板凳果属|D]] | |
− | + | [[Category:植物|D]] | |
− | + | {{FOC|abst={{ABS|多毛板凳果 Duō Máo Bǎn Dèng Guǒ |''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多毛板凳果 宿柱三角咪(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
− | + | ||黄杨科|板凳果属|《中国植物志》(2004年版)}} | |
− | + | |imgs=3 | |
− | |||
− | |||
− | |||
− | |||
− | |||
− | |||
− | [[Category: | ||
− | [[Category:植物| | ||
− | {{FOC|abst={{ABS| | ||
− | | | ||
− | |imgs= | ||
}} | }} | ||
− | + | 叶坚纸质,卵形、阔卵形或卵状长圆形,甚至近圆形,长6-16厘米,宽4-10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或急尖,稀楔形,全缘,或中部以上有稀疏圆齿、波状齿或浅锯齿,齿端有小尖凸头,中脉在叶面平坦,在叶背凸出,叶背有匀细的短柔毛,中脉、侧脉上尚布满疏或密长毛及全面散生伏卧的长毛;叶柄长5-7厘米,粗壮。花序腋生,长2.5-5厘米,下垂,或初期斜上,花大多数红色;雄花10-20,雌花3-6,雄花、雌花萼片均长3-4毫米。果熟时紫红色,球形,长约1厘米,宿存花柱长1-1.5厘米。 | |
− | + | 产福建中部、西北部、江西南部(吉安至遂川)、陕西南部(南郑)、广东北部(乳源)、云南东南部(蒙自、文山北至师宗一带);生山地林下阴湿地,海拔600-2100米。模式标本采自福建中部。 | |
− | + | Dunn 在1908年根据福建中部采的标本,发表 Pachysandra stylosa 新种,大致谓 “叶卵形,长12-15厘米,全缘,坚纸质,无毛”。Leveille 在1913年根据 Bodinier 在云南师宗县附近采的标本,发表 Pachysandra bodinieri 新种,谓“该种和 P. axillaris Franch. 不同处,在于叶干时屡带棕色,基部圆形,穗状花序下垂。”但未提及叶下有毛与否。作者检查福建、江西、广东、云南、陕西、四川、广西、贵州、湖南有关标本,除最后四省区产的,叶下仅被较细的短柔毛外,其余几省所产,叶背中脉及侧脉上均被明显的长毛,全面或多或少被有伏卧的长毛,云南东南部产的,叶背中脉及侧脉上所被的毛较长且密,此即 Leveille 所定的 P. bodinieri。实则此类植物叶下被毛,是普通情况,无毛是稀有现象(即就福建所产而论,叶下无毛的植株,仅极少数)。而且叶形大小,花序长短,在 P. axillaris 和所谓 P. stylosa 之间,亦很难判然分界。如上文所示区别,主要依据他们两极端植株的形态,但在贵州、广西、湖南以及部分云南和四川(如灌县青城山所产)的植株,往往呈现中间状貌,不易归类。以此 P. stylosa 只能认为是 P. axillaris 的一个变种。至于此种叶下无毛的植株,有的植物学者,定为另一变种,称光叶板凳果 P. axillaris var. glaberrima (Hand.-Mazz.) C. Y. Wu 云南植物志 1: 154. 1977. ——P. stylosa var. glaberrima Hand.-Mazz. Symb. Sin. 7: 236. 1931.,以区别于一般的 P. axillaris。 | |
− | |||
− | |||
− | |||
− | |||
− | |||
− |
2024年10月30日 (三) 19:48的版本
叶坚纸质,卵形、阔卵形或卵状长圆形,甚至近圆形,长6-16厘米,宽4-10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或急尖,稀楔形,全缘,或中部以上有稀疏圆齿、波状齿或浅锯齿,齿端有小尖凸头,中脉在叶面平坦,在叶背凸出,叶背有匀细的短柔毛,中脉、侧脉上尚布满疏或密长毛及全面散生伏卧的长毛;叶柄长5-7厘米,粗壮。花序腋生,长2.5-5厘米,下垂,或初期斜上,花大多数红色;雄花10-20,雌花3-6,雄花、雌花萼片均长3-4毫米。果熟时紫红色,球形,长约1厘米,宿存花柱长1-1.5厘米。
产福建中部、西北部、江西南部(吉安至遂川)、陕西南部(南郑)、广东北部(乳源)、云南东南部(蒙自、文山北至师宗一带);生山地林下阴湿地,海拔600-2100米。模式标本采自福建中部。
Dunn 在1908年根据福建中部采的标本,发表 Pachysandra stylosa 新种,大致谓 “叶卵形,长12-15厘米,全缘,坚纸质,无毛”。Leveille 在1913年根据 Bodinier 在云南师宗县附近采的标本,发表 Pachysandra bodinieri 新种,谓“该种和 P. axillaris Franch. 不同处,在于叶干时屡带棕色,基部圆形,穗状花序下垂。”但未提及叶下有毛与否。作者检查福建、江西、广东、云南、陕西、四川、广西、贵州、湖南有关标本,除最后四省区产的,叶下仅被较细的短柔毛外,其余几省所产,叶背中脉及侧脉上均被明显的长毛,全面或多或少被有伏卧的长毛,云南东南部产的,叶背中脉及侧脉上所被的毛较长且密,此即 Leveille 所定的 P. bodinieri。实则此类植物叶下被毛,是普通情况,无毛是稀有现象(即就福建所产而论,叶下无毛的植株,仅极少数)。而且叶形大小,花序长短,在 P. axillaris 和所谓 P. stylosa 之间,亦很难判然分界。如上文所示区别,主要依据他们两极端植株的形态,但在贵州、广西、湖南以及部分云南和四川(如灌县青城山所产)的植株,往往呈现中间状貌,不易归类。以此 P. stylosa 只能认为是 P. axillaris 的一个变种。至于此种叶下无毛的植株,有的植物学者,定为另一变种,称光叶板凳果 P. axillaris var. glaberrima (Hand.-Mazz.) C. Y. Wu 云南植物志 1: 154. 1977. ——P. stylosa var. glaberrima Hand.-Mazz. Symb. Sin. 7: 236. 1931.,以区别于一般的 P. axill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