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叶翅膜菊”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ICM|item={{CMM| 艾 ài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艾蒿,白蒿,冰台,医草,阿及艾,灸草,火艾,家艾 |艾叶 |菊科蒿属 |…”)
 
第1行: 第1行:
<!--{{ICM|item={{CMM| 艾  ài
+
[[Category:翅膜菊属|H]]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
[[Category:植物|H]]
|艾蒿,白蒿,冰台,医草,阿及艾,灸草,火艾,家艾
+
{{FOC|abst={{ABS|厚叶翅膜菊 Hòu Yè Chì Mó Jú |''Alfredia nivea'' Kar. & Kir.|厚叶翅膜菊 (新拟)白背亚飞廉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艾叶
+
||菊科|翅膜菊属|《中国植物志》(2004年版)}}
|菊科蒿属
+
|imgs=3
|叶
 
|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中国药典》(2015年版)
 
}}|imgs=3}}
 
-->
 
[[Category:蒿属|A]]
 
[[Category:植物|A]]
 
{{FOC|abst={{ABS| ài |''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艾蒿,白蒿,冰台,医草,阿及艾,灸草,火艾,家艾
 
|[[:Project:艾叶|艾叶]]|菊科|蒿属|《中国植物志》(2004年版)}}
 
|imgs=4
 
 
}}
 
}}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萎谢;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干后背面主、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叶柄长0.5-0.8厘米;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8厘米,宽4-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侧有1-2枚缺齿,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背面凸起,干时锈色,叶柄长0.2-0.5厘米,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3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倾;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草质,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较外层长,长卵形,背面被蛛丝状绵毛,内层总苞片质薄,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两性花8-12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狭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花后向外弯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
+
多年生草本,高35-60厘米。茎直立,粗壮,不分枝或上部有1个长分枝,红紫色,有多数条棱,通常被贴伏的蛛丝状薄绒毛。基部叶和下部茎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4-7厘米,羽状浅裂或几半裂,基部渐狭成具翼的长或短叶柄;侧裂片6-8对,不规则半椭圆形或半圆形,边缘少数三角形或宽三角形齿裂或大锯齿,侧脉粗厚,在齿顶伸出成坚硬的麦秆黄色的骨针状长刺,齿缘有稀疏的细短针刺;顶裂片长三角形,边缘有稀疏的细短针刺并三角形锯齿,侧脉粗厚,麦秆黄色,在齿顶伸出成骨针状硬针刺。中部茎叶与下部及基部茎叶同形,但较小,无柄或有短翼柄,基部扩大,半抱茎。最上部茎叶或接头状花序下部的叶更小,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达8厘米,宽达1厘米,边缘有稀疏的大小不等的针刺。全部茎叶质地坚硬,革质,两面异色,上面绿色,光滑,无毛,下面灰白色,被密厚绒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植株生两个头状花序,下垂,花序枝粗壮。总苞钟状,直径5-6厘米。总苞片多层,多数,中外层质地质坚硬,革质;外层骨针状,浅黄绿色或浅黄褐色,基部边缘有膜质撕裂的附片,长达3厘米;中层长三角状披针形,骨针状,长2.5-3厘米,下部或基部边缘膜质附属物流苏状撕裂,最内层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达3厘米,硬膜质,全缘,顶端渐尖。全部苞片外面或外层苞片基部外面被稠密的黑色的粘伏的长毛。小花黄色,长2.2厘米,簷部长1.5厘米,5浅裂,裂片长三角形,长2毫米,细管部长7毫米。瘦果长椭圆形,长6毫米,淡黄白色,有褐色色斑,有多数不明显的细纵条纹,顶端果缘不明显,基底着生面稍偏斜。冠毛多层,褐色,不等长,内层较长,长达2厘米,顶端稍扩大,外层较短,顶端渐细;全部冠毛刚毛锯齿状,易脆折,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花果期7-9月。
  
分布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遍及全国。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蒙古、朝鲜、苏联(远东地区)也有。日本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中国华北。
+
分布新疆(天山及准噶尔阿拉套山)。霍城、二台、昭苏、托里、察布查尔都广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海拔1500-2400米。苏联中亚亦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准噶尔阿拉套山。
 
 
本种植物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述,称“白蒿”(一部分),历代古本草书记述的“白蒿”或“白艾”,其陆生种的大部分植物实际上是包括了本种及其近缘种,如宽叶山蒿 A. ''stolonif'' era (Maxim.) Komar、湘赣艾 A. gilvescens Miq.、野艾蒿 A. lavandulaefolia DC.、南艾蒿 A. ''verlotorum'' Lamotte,白叶蒿 A. ''leucophylla'' (Turcz. ex Bess.) C. B. Clarke、蒙古蒿 A. ''mongolica'' (Fisch. ex Bess.) Nakai、红足蒿 A. rubripes Nakai、五月艾 A. ''indico'' Willd.、魁蒿 A. princeps Pamp. 及歧茎蒿 A. igniaria Maxim. 等多种“复合种”的名称。
 
 
 
《本草纲目》除记载有“白蒿”及“白艾’,外,还记载有“蕲艾”(产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薪州镇),可入药。此系艾的栽培品种 cv. qiai,与原种(野生种)的区别在于:栽培品种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气浓烈;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最长可达7-8厘米,宽1.5厘米,叶揉之常成棉絮状;入药,性温、苦、辛、微甘。
 
 
 
据本所植物化学分析报道,艾蒿(野生种)与蕲艾(栽培品种)挥发油中的成分基本一致,均含有乙酸乙醋(acetate ester)、1,8-桉叶油素、水合莰烯(camphene hydrote)、樟脑、龙脑(borneol)等,另外艾蒿含蒿酮,而蕲艾含侧柏酮(见《云南植物研究》,7(4): 443-445.1985)。药理分析挥发油对多种霉菌、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还有平喘、镇咳作用。
 
 
 
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2024年10月30日 (三) 19:16的版本

厚叶翅膜菊
厚叶翅膜菊 Hòu Yè Chì Mó Jú
Alfredia nivea Kar. & Kir.

http://online.bjyyjy.org.cn/%E5%8E%9A%E5%8F%B6%E7%BF%85%E8%86%9C%E8%8F%8A
别 名 厚叶翅膜菊 (新拟)白背亚飞廉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科 属 菊科 > 翅膜菊属
出 处 《中国植物志》(2004年版)


多年生草本,高35-60厘米。茎直立,粗壮,不分枝或上部有1个长分枝,红紫色,有多数条棱,通常被贴伏的蛛丝状薄绒毛。基部叶和下部茎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4-7厘米,羽状浅裂或几半裂,基部渐狭成具翼的长或短叶柄;侧裂片6-8对,不规则半椭圆形或半圆形,边缘少数三角形或宽三角形齿裂或大锯齿,侧脉粗厚,在齿顶伸出成坚硬的麦秆黄色的骨针状长刺,齿缘有稀疏的细短针刺;顶裂片长三角形,边缘有稀疏的细短针刺并三角形锯齿,侧脉粗厚,麦秆黄色,在齿顶伸出成骨针状硬针刺。中部茎叶与下部及基部茎叶同形,但较小,无柄或有短翼柄,基部扩大,半抱茎。最上部茎叶或接头状花序下部的叶更小,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达8厘米,宽达1厘米,边缘有稀疏的大小不等的针刺。全部茎叶质地坚硬,革质,两面异色,上面绿色,光滑,无毛,下面灰白色,被密厚绒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植株生两个头状花序,下垂,花序枝粗壮。总苞钟状,直径5-6厘米。总苞片多层,多数,中外层质地质坚硬,革质;外层骨针状,浅黄绿色或浅黄褐色,基部边缘有膜质撕裂的附片,长达3厘米;中层长三角状披针形,骨针状,长2.5-3厘米,下部或基部边缘膜质附属物流苏状撕裂,最内层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达3厘米,硬膜质,全缘,顶端渐尖。全部苞片外面或外层苞片基部外面被稠密的黑色的粘伏的长毛。小花黄色,长2.2厘米,簷部长1.5厘米,5浅裂,裂片长三角形,长2毫米,细管部长7毫米。瘦果长椭圆形,长6毫米,淡黄白色,有褐色色斑,有多数不明显的细纵条纹,顶端果缘不明显,基底着生面稍偏斜。冠毛多层,褐色,不等长,内层较长,长达2厘米,顶端稍扩大,外层较短,顶端渐细;全部冠毛刚毛锯齿状,易脆折,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花果期7-9月。

分布新疆(天山及准噶尔阿拉套山)。霍城、二台、昭苏、托里、察布查尔都广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海拔1500-2400米。苏联中亚亦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准噶尔阿拉套山。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