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牛膝”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D D {{FOC|abst={{ABS|地胆草 Dì Dǎn Cǎo|''Elephantopus scaber'' L.|苦地胆(本草纲目拾遗),地胆头…”)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地胆草属|D]]
+
[[Category:杯苋属|C]]
[[Category:植物|D]]
+
[[Category:植物|C]]
{{FOC|abst={{ABS|地胆草 Dì Dǎn Cǎo|''Elephantopus scaber'' L.|苦地胆(本草纲目拾遗),地胆头 磨地胆(广州)鹿耳草(海南)
+
{{FOC|abst={{ABS|川牛膝  Chuān Niú Xī|''Cyathula officinalis''K. C. Kuan|
||菊科|地胆草属|}}
+
||苋科|杯苋属|《中国植物志》 第25(2)卷 (1979)}}
|imgs=3
+
|imgs=10
 
}}
 
}}
根状茎平卧或斜升,具多数纤维状根;茎直立,高20-60厘米,基部径2-4毫米,常多少二歧分枝,稍粗糙,密被白色贴生长硬毛;基部叶花期生存,莲座状,匙形或倒披针状匙形,长5-18厘米,宽2-4厘米,顶端圆钝,或具短尖,基部渐狭成宽短柄,边缘具圆齿状锯齿;茎叶少数而小,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向上渐小,全部叶上面被疏长糙毛,下面密被长硬毛和腺点;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或枝端束生的团球状的复头状花序,基部被3个叶状苞片所包围;苞片绿色,草质,宽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1.5厘米,宽0.8-1厘米,顶端渐尖,具明显凸起的脉,被长糙毛和腺点;总苞狭,长8-10毫米,宽约2毫米;总苞片绿色或上端紫红色,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而具刺尖,具1或3脉,被短糙毛和腺点,外层长4-5毫米,内层长约10毫米;花4个,淡紫色或粉红色,花冠长7-9毫米,管部长4-5毫米;瘦果长圆状线形,长约4毫米,顶端截形,基部缩小,具棱,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稀6条硬刚毛,长4-5毫米,基部宽扁。花期7-11月。
+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圆柱形,鲜时表面近白色,干后灰褐色或棕黄色,根条圆柱状,扭曲,味甘而粘,后味略苦;茎直立,稍四棱形,多分枝,疏生长糙毛。叶片椭圆形或窄椭圆形,少数倒卵形,长3-12厘米,宽1.5-5.5厘米,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上面有贴生长糙毛,下面毛较密;叶柄长5-15毫米,密生长糙毛。花丛为3-6次二歧聚伞花序,密集成花球团,花球团直径1-1.5厘米,淡绿色,干时近白色,多数在花序轴上交互对生,在枝顶端成穗状排列,密集或相距2-3厘米;在花球团内,两性花在中央,不育花在两侧;苞片长4-5毫米,光亮,顶端刺芒状或钩状;不育花的花被片常为4,变成具钩的坚硬芒刺;两性花长3-5毫米,花被片披针形,顶端刺尖头,内侧3片较窄;雄蕊花丝基部密生节状束毛;退化雄蕊长方形,长约0.3-0.4毫米,顶端齿状浅裂;子房圆筒形或倒卵形,长1.3-1.8毫米,花柱长约1.5毫米。胞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2-3毫米,宽1-2毫米,淡黄色。种子椭圆形,透镜状,长1.5-2毫米,带红色,光亮。花期6-7月,果期8-9月。
  
产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及云南等省区。美洲、亚洲、非洲各热带地区广泛分布。常生于开旷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缘。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之功效,治感冒、菌痢、胃肠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肾炎水肿、结膜炎、疖肿等症。
+
产四川、云南、贵州。野生或栽培。生长在1500米以上地区。
 +
 
 +
根供药用,生品有下降破血行瘀作用,熟品补肝肾,强腰膝。
 +
 
 +
本种和绒毛杯苋相似,但后者为小灌木;茎及分枝密生灰色或锈色绒毛;叶片椭圆形,长5-7厘米,两面密生绒毛,花球团间隔在2厘米以内;退化雄蕊顶端流苏状,边缘有纤毛,二种可以区别。

2024年10月30日 (三) 19:16的最新版本

川牛膝
川牛膝 Chuān Niú Xī
Cyathula officinalisK. C. Kuan

http://online.bjyyjy.org.cn/%E5%B7%9D%E7%89%9B%E8%86%9D
别 名
科 属 苋科 > 杯苋属
出 处 《中国植物志》 第25(2)卷 (1979)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圆柱形,鲜时表面近白色,干后灰褐色或棕黄色,根条圆柱状,扭曲,味甘而粘,后味略苦;茎直立,稍四棱形,多分枝,疏生长糙毛。叶片椭圆形或窄椭圆形,少数倒卵形,长3-12厘米,宽1.5-5.5厘米,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上面有贴生长糙毛,下面毛较密;叶柄长5-15毫米,密生长糙毛。花丛为3-6次二歧聚伞花序,密集成花球团,花球团直径1-1.5厘米,淡绿色,干时近白色,多数在花序轴上交互对生,在枝顶端成穗状排列,密集或相距2-3厘米;在花球团内,两性花在中央,不育花在两侧;苞片长4-5毫米,光亮,顶端刺芒状或钩状;不育花的花被片常为4,变成具钩的坚硬芒刺;两性花长3-5毫米,花被片披针形,顶端刺尖头,内侧3片较窄;雄蕊花丝基部密生节状束毛;退化雄蕊长方形,长约0.3-0.4毫米,顶端齿状浅裂;子房圆筒形或倒卵形,长1.3-1.8毫米,花柱长约1.5毫米。胞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2-3毫米,宽1-2毫米,淡黄色。种子椭圆形,透镜状,长1.5-2毫米,带红色,光亮。花期6-7月,果期8-9月。

产四川、云南、贵州。野生或栽培。生长在1500米以上地区。

根供药用,生品有下降破血行瘀作用,熟品补肝肾,强腰膝。

本种和绒毛杯苋相似,但后者为小灌木;茎及分枝密生灰色或锈色绒毛;叶片椭圆形,长5-7厘米,两面密生绒毛,花球团间隔在2厘米以内;退化雄蕊顶端流苏状,边缘有纤毛,二种可以区别。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