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射干”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第1行: | 第1行: | ||
− | {{YP_TMP|abst={{YP_ABS|{{PAGENAME}}|为鸢尾科植物射干 ''Belamcanda chinensis'' (L.) DC 的干燥根茎。| | + | {{YP_TMP|abst={{YP_ABS|{{PAGENAME}}|为鸢尾科植物射干 ''Belamcanda chinensis'' (L.) DC 的干燥根茎。|乌扇、乌蒲(《神农本草经》),扁竹根(《永类钤方》),野萱花、扁竹(《本草纲目》),较剪草黄花萹蓄(《生草药性备要》),开喉箭、黄知母(《分类草药性》),金绞剪(《浙江中药手册》)。||[[射干]]}} |
|imgs=5|imgmix='' | |imgs=5|imgmix='' | ||
}} | }} |
2021年10月20日 (三) 17:10的最新版本
射干 为鸢尾科植物射干 Belamcanda chinensis (L.) DC 的干燥根茎。 | |
---|---|
别 名 | 乌扇、乌蒲(《神农本草经》),扁竹根(《永类钤方》),野萱花、扁竹(《本草纲目》),较剪草黄花萹蓄(《生草药性备要》),开喉箭、黄知母(《分类草药性》),金绞剪(《浙江中药手册》)。 |
植 物 | 射干 |
出 处 |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
【产地】
主要为野生品。主产于四川、河南、湖北、吉林等地。
【采收加工】
春初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性状特征】
呈不规则结节状,长 3~10cm,直径 1~2cm。表面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有较密的环纹。上面有数个圆盘状凹陷的茎痕,偶有茎基残存;下面有残留细根及根痕。质硬,断面黄色,颗粒性。气微,味苦、微辛。
【化学成分】
射干的主要成分是异黄酮类、酮类、醌类、酚类、二环三萜类、甾类化合物及一些微量元素等。射干的异黄酮类成分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规定,本品药材及其饮片按干燥品计算,含次野鸢尾黄素 (C20H18O8) 不得少于 0.10%。
【药理毒理】
- 抗炎:射干水提取物 (含原药材 10g/g) 按 5.4、10.8g/kg 给蛋清致足距肿胀大鼠灌胃,连续 7d,可降低大鼠足跖肿胀率。
-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射干 75% 乙醇提取物含原药材 1g/g) 按 5、15g/kg 灌胃给予小鼠 1 次,能抑制小鼠吲哚美辛加乙醇性胃溃疡形成,对盐酸性及水浸应激性胃溃疡形成仅有抑制趋向,对正常小鼠胃肠运动无影响,但能显著对抗番泻叶引起的大肠性腹泻和蓖麻油引起的小肠性腹泻,且作用持久。
【药性】
苦,寒。归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痰热塞肺证:本品苦寒,能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又兼清肺祛痰之功,故尤宜于热毒或肺热而兼见痰浊阻滞所致之咽喉肿痛,可与其他解毒、利咽之品配伍,如《幼幼新书》射干汤,其与升麻、芒硝、马勃同用。用治风热犯肺、咽痛音哑者,可与发散风热药配伍,常与牛蒡子、蝉蜕等共用,共收疏散风热、清肺解毒、利咽止痛之效。
- 血热出血证:本品具有抗病毒及抗菌消炎作用,可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病证,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胸闷,腹痛等。
【用法用量】
3~10g。
【成药例证】
- 射干抗病毒注射液(《卫生部药品标准主要成方制剂・第二十册》)
药物组成:射干、金银花、佩兰、茵陈、柴胡、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
功能主治:抗病毒及抗菌消炎药,也可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病症。 - 射干利咽口服液(《新药转正标准 37》)
药物组成:射干、升麻、桔梗、芒硝、川木通、百合、甘草(炙)。
功能主治:降火解毒,利咽止痛。用于小儿急性咽炎肺胃热盛证。抗病毒及抗菌消炎药,也可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病症。 - 清咽利膈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一册》)
药物组成:射干、连翘、栀子、黄芩、熟大黄、牛蒡子(炒)、薄荷、天花粉、玄参、荆芥穗、防风、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用于外感时毒,脏腑积热,咽喉肿痛,面红腮肿,痰涎壅盛,胸膈不利,口苦舌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贮藏】
置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