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歧沙参”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ICM|item={{CMM|CN-Name PinYin |拉 丁 名 |别 名 |中 药 名 |植物科属 |入药部位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标准来源 }}|imgs=2}} Category:…”)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ICM|item={{CMM|CN-Name  PinYin
+
[[Category:沙参属|D]]
|拉 丁 名
+
[[Category:植物|D]]
|别    名
+
{{FOC|abst={{ABS|多歧沙参 Duō Qí Shā Cān|''Adenophora wawreana'' Zahlbr.|多歧沙参(东北植物检索表)
|中 药 名
+
||桔梗科|沙参属|}}
|植物科属
+
|imgs=7
|入药部位
+
}}
|性味归经
+
根有时很粗大,直径可达7厘米。茎基常不分枝,有时有长达5毫米的分枝。茎通常单支,少多支发自一条茎基上,通常不分枝,常被倒生短硬毛或糙毛,少近无毛,偶有茎上部被白色柔毛的,高可达1米余。基生叶心形;茎生叶具柄,柄长的可达2.5厘米,也有柄很短的(叶为条形时,叶柄常不明显),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少数为宽条形,基部浅心形,圆钝或楔状,顶端急尖至渐尖,长2.5-10厘米,宽 (0.5) 1-3.5厘米,边缘具多枚整齐或不整齐尖锯齿,上面稀疏地被粒状毛,下面完全无毛或仅叶脉上疏生短硬毛,偶有相当密地被短硬毛的。花序为大圆锥花序,花序分枝长而多,而且几乎横向伸展,常有次级分枝,甚至三级分枝,仅少数分枝短而组成狭圆锥花序,花序无分枝而为假总状花序的植株是个别的。花梗短而细或粗,长不逾1.5厘米;花萼无毛,筒部球状倒卵形,倒卵状或倒卵状圆锥形,裂片狭小,条形或钻形,长3-6 (10) 毫米,边缘有1-2对瘤状小齿或狭长齿;花冠宽钟状,蓝紫色,淡紫色,长12-17 (22) 毫米,裂片短;花盘梯状或筒状,长1.5-2毫米,有或无毛;花柱伸出花冠,最大程度可伸出4毫米。蒴果宽椭圆状,长约8毫米,直径约4毫米。种子棕黄色,矩圆状,有一条宽棱,长0.8毫米。花期7-9月。
|功能主治
 
|标准来源
 
}}|imgs=2}}
 
  
[[Category:待定|D]]
+
产辽宁西南部(建平、凌源、建昌、锦西)、河北(北至围场)、内蒙古东南部(呼和浩特、卓资、凉城)、山西(五寨、交城、孝义、运城以东)、河南(嵩山)。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阴坡草丛或灌木林中,或生于疏林下,多生于砾石中或岩石缝中。模式标本采自河北。
 +
 
 +
本种以其通常为极大的圆锥花序、具柄的叶、宽钟状的花冠、多少伸出花冠的花柱和具细齿的花萼裂片,很容易与同域种相区别。但与 A. potaninii 多少呈替代关系,大致以山西西部为界。一般说,本种叶有明显的叶柄,叶下面无毛或仅在叶脉上有稀疏的毛,叶边缘具多枚锯齿;花冠较小,而花柱伸出;花序大圆锥状,常有次级分枝甚至三级分枝,两种易于识别。但在两种分布区的交界处(山西西部),常有性状交叉的个体。可见系两个分化不完全的种,或许实质上是两个亚种。
 +
 
 +
在河北小五台山的北台西侧,本种有一个居群,叶有长柄,花冠较大,花萼裂片狭长,长近1厘米,狭三角状钻形,具2-3对细长齿。与本种其他居群颇为不同。

2020年1月7日 (二) 15:19的最新版本

多歧沙参
多歧沙参 Duō Qí Shā Cān
Adenophora wawreana Zahlbr.

http://online.bjyyjy.org.cn/%E5%A4%9A%E6%AD%A7%E6%B2%99%E5%8F%82
别 名 多歧沙参(东北植物检索表)
科 属 桔梗科 > 沙参属
出 处 《中国植物志》(2004年版)


根有时很粗大,直径可达7厘米。茎基常不分枝,有时有长达5毫米的分枝。茎通常单支,少多支发自一条茎基上,通常不分枝,常被倒生短硬毛或糙毛,少近无毛,偶有茎上部被白色柔毛的,高可达1米余。基生叶心形;茎生叶具柄,柄长的可达2.5厘米,也有柄很短的(叶为条形时,叶柄常不明显),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少数为宽条形,基部浅心形,圆钝或楔状,顶端急尖至渐尖,长2.5-10厘米,宽 (0.5) 1-3.5厘米,边缘具多枚整齐或不整齐尖锯齿,上面稀疏地被粒状毛,下面完全无毛或仅叶脉上疏生短硬毛,偶有相当密地被短硬毛的。花序为大圆锥花序,花序分枝长而多,而且几乎横向伸展,常有次级分枝,甚至三级分枝,仅少数分枝短而组成狭圆锥花序,花序无分枝而为假总状花序的植株是个别的。花梗短而细或粗,长不逾1.5厘米;花萼无毛,筒部球状倒卵形,倒卵状或倒卵状圆锥形,裂片狭小,条形或钻形,长3-6 (10) 毫米,边缘有1-2对瘤状小齿或狭长齿;花冠宽钟状,蓝紫色,淡紫色,长12-17 (22) 毫米,裂片短;花盘梯状或筒状,长1.5-2毫米,有或无毛;花柱伸出花冠,最大程度可伸出4毫米。蒴果宽椭圆状,长约8毫米,直径约4毫米。种子棕黄色,矩圆状,有一条宽棱,长0.8毫米。花期7-9月。

产辽宁西南部(建平、凌源、建昌、锦西)、河北(北至围场)、内蒙古东南部(呼和浩特、卓资、凉城)、山西(五寨、交城、孝义、运城以东)、河南(嵩山)。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阴坡草丛或灌木林中,或生于疏林下,多生于砾石中或岩石缝中。模式标本采自河北。

本种以其通常为极大的圆锥花序、具柄的叶、宽钟状的花冠、多少伸出花冠的花柱和具细齿的花萼裂片,很容易与同域种相区别。但与 A. potaninii 多少呈替代关系,大致以山西西部为界。一般说,本种叶有明显的叶柄,叶下面无毛或仅在叶脉上有稀疏的毛,叶边缘具多枚锯齿;花冠较小,而花柱伸出;花序大圆锥状,常有次级分枝甚至三级分枝,两种易于识别。但在两种分布区的交界处(山西西部),常有性状交叉的个体。可见系两个分化不完全的种,或许实质上是两个亚种。

在河北小五台山的北台西侧,本种有一个居群,叶有长柄,花冠较大,花萼裂片狭长,长近1厘米,狭三角状钻形,具2-3对细长齿。与本种其他居群颇为不同。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