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楼”的版本间的差异
第1行: | 第1行: | ||
+ | {{FOC|image=栝楼07.jpg|abst={{ABS|栝楼 Guā Lóu|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瓜蒌,瓜楼,药瓜。 | ||
+ | |成熟果实为[[:饮片:瓜蒌|瓜蒌]],成熟种子为[[:饮片:瓜蒌子|瓜蒌子]],成熟果皮为[[:饮片:瓜蒌皮|瓜蒌皮]],根为[[:饮片:天花粉|天花粉]]|葫芦科|栝楼属|《中国药典》(2015年版)}} | ||
+ | |imgs=7 | ||
+ | }} | ||
+ | [[Category:栝楼属|G]] | ||
+ | |||
+ | |||
+ | 攀援藤本,长达10米;块根圆柱状,粗大肥厚,富含淀粉,淡黄褐色。茎较粗,多分枝,具纵棱及槽,被白色伸展柔毛。叶片纸质,轮廓近圆形,长宽均约5-20厘米,常3-5 (-7) 浅裂至中裂,稀深裂或不分裂而仅有不等大的粗齿,裂片菱状倒卵形、长圆形,先端钝,急尖,边缘常再浅裂,叶基心形,弯缺深2-4厘米,上表面深绿色,粗糙,背面淡绿色,两面沿脉被长柔毛状硬毛,基出掌状脉5条,细脉网状;叶柄长3-10厘米,具纵条纹,被长柔毛。卷须3-7歧,被柔毛。花雌雄异株。雄总状花序单生,或与一单花并生,或在枝条上部者单生,总状花序长10-20厘米,粗壮,具纵棱与槽,被微柔毛,顶端有5-8花,单花花梗长约15厘米,花梗长约3毫米,小苞片倒卵形或阔卵形,长1.5-2.5 (-3) 厘米,宽1-2厘米,中上部具粗齿,基部具柄,被短柔毛;花萼筒筒状,长2-4厘米,顶端扩大,径约10毫米,中、下部径约5毫米,被短柔毛,裂片披针形,长10-15毫米,宽3-5毫米,全缘;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长20毫米,宽18毫米,顶端中央具1绿色尖头,两侧具丝状流苏,被柔毛;花药靠合,长约6毫米,径约4毫米,花丝分离,粗壮,被长柔毛。雌花单生,花梗长7.5厘米,被短柔毛;花萼筒圆筒形,长2.5厘米,径1.2厘米,裂片和花冠同雄花;子房椭圆形,绿色,长2厘米,径1厘米,花柱长2厘米,柱头3。果梗粗壮,长4-11厘米;果实椭圆形或圆形,长7-10.5厘米,成熟时黄褐色或橙黄色;种子卵状椭圆形,压扁,长11-16毫米,宽7-12毫米,淡黄褐色,近边缘处具棱线。花期5-8月,果期8-10月。 | ||
+ | |||
+ | 产辽宁、华北、华东、中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和云南。生于海拔200-1800米的山坡林下、灌丛中、草地和村旁田边。因本种为传统中药天花粉和栝楼,故在其自然分布区内、外,广为栽培。分布于朝鲜、日本、越南和老挝。 | ||
+ | |||
+ | 本种的叶、雄花苞片及花的构造等方面均与中华栝楼 T. rosthornii Harms 相似,惟后者的植株较小,叶片常3-7深裂,几达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至倒披针形,稀菱形,极稀再分裂;雄花的小苞片较小,通常长5-16毫米,宽5-11毫米,花萼裂片线形,种子棱线距边缘较远。本种的叶近圆形,3-5 (-7) 浅裂至中裂,裂片常常再分裂,雄花小苞片大,长15-25 (-30) 毫米,宽10-20毫米;花萼裂片披针形,种子棱线近边缘。本种也不同于日本栝楼 T. kirilowii Maxim. var. japonica (Miq .) Kitamura, 后者的叶片3-5浅裂,裂片总是三角形,无小裂片,种子淡黑褐色。过去一些学者把我国长江以南所产本种标本,订为日本栝楼或中华栝楼,从而把本种的分布区局限在长江以北。 | ||
+ | |||
+ | 本种的根、果实、果皮和种子为传统的中药天花粉、栝楼、栝楼皮和栝楼子(瓜萎仁)。根有清热生津、解毒消肿的功效,其根中蛋白称天花粉蛋白,有引产作用,是良好的避孕药。果实、种子和果皮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滑肠的功效。 | ||
+ | |||
+ | |||
+ | <!-- | ||
<div class="container-fluid"> | <div class="container-fluid"> | ||
<div class="row"> | <div class="row"> | ||
第47行: | 第64行: | ||
|} | |} | ||
</div> | </div> | ||
− | </div> | + | </div>--> |
2019年6月18日 (二) 15:30的版本
攀援藤本,长达10米;块根圆柱状,粗大肥厚,富含淀粉,淡黄褐色。茎较粗,多分枝,具纵棱及槽,被白色伸展柔毛。叶片纸质,轮廓近圆形,长宽均约5-20厘米,常3-5 (-7) 浅裂至中裂,稀深裂或不分裂而仅有不等大的粗齿,裂片菱状倒卵形、长圆形,先端钝,急尖,边缘常再浅裂,叶基心形,弯缺深2-4厘米,上表面深绿色,粗糙,背面淡绿色,两面沿脉被长柔毛状硬毛,基出掌状脉5条,细脉网状;叶柄长3-10厘米,具纵条纹,被长柔毛。卷须3-7歧,被柔毛。花雌雄异株。雄总状花序单生,或与一单花并生,或在枝条上部者单生,总状花序长10-20厘米,粗壮,具纵棱与槽,被微柔毛,顶端有5-8花,单花花梗长约15厘米,花梗长约3毫米,小苞片倒卵形或阔卵形,长1.5-2.5 (-3) 厘米,宽1-2厘米,中上部具粗齿,基部具柄,被短柔毛;花萼筒筒状,长2-4厘米,顶端扩大,径约10毫米,中、下部径约5毫米,被短柔毛,裂片披针形,长10-15毫米,宽3-5毫米,全缘;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长20毫米,宽18毫米,顶端中央具1绿色尖头,两侧具丝状流苏,被柔毛;花药靠合,长约6毫米,径约4毫米,花丝分离,粗壮,被长柔毛。雌花单生,花梗长7.5厘米,被短柔毛;花萼筒圆筒形,长2.5厘米,径1.2厘米,裂片和花冠同雄花;子房椭圆形,绿色,长2厘米,径1厘米,花柱长2厘米,柱头3。果梗粗壮,长4-11厘米;果实椭圆形或圆形,长7-10.5厘米,成熟时黄褐色或橙黄色;种子卵状椭圆形,压扁,长11-16毫米,宽7-12毫米,淡黄褐色,近边缘处具棱线。花期5-8月,果期8-10月。
产辽宁、华北、华东、中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和云南。生于海拔200-1800米的山坡林下、灌丛中、草地和村旁田边。因本种为传统中药天花粉和栝楼,故在其自然分布区内、外,广为栽培。分布于朝鲜、日本、越南和老挝。
本种的叶、雄花苞片及花的构造等方面均与中华栝楼 T. rosthornii Harms 相似,惟后者的植株较小,叶片常3-7深裂,几达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至倒披针形,稀菱形,极稀再分裂;雄花的小苞片较小,通常长5-16毫米,宽5-11毫米,花萼裂片线形,种子棱线距边缘较远。本种的叶近圆形,3-5 (-7) 浅裂至中裂,裂片常常再分裂,雄花小苞片大,长15-25 (-30) 毫米,宽10-20毫米;花萼裂片披针形,种子棱线近边缘。本种也不同于日本栝楼 T. kirilowii Maxim. var. japonica (Miq .) Kitamura, 后者的叶片3-5浅裂,裂片总是三角形,无小裂片,种子淡黑褐色。过去一些学者把我国长江以南所产本种标本,订为日本栝楼或中华栝楼,从而把本种的分布区局限在长江以北。
本种的根、果实、果皮和种子为传统的中药天花粉、栝楼、栝楼皮和栝楼子(瓜萎仁)。根有清热生津、解毒消肿的功效,其根中蛋白称天花粉蛋白,有引产作用,是良好的避孕药。果实、种子和果皮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滑肠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