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菜”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Y Y {{FOC|abst={{ABS|一叶萩 Yī Yè qiū| ''Flueggea suffruticosa'' (Pall.) Baill.|山嵩树(安徽),狗梢条…”)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白饭树属|Y]]
+
[[Category:东风菜属|D]]
[[Category:植物|Y]]
+
[[Category:植物|D]]
{{FOC|abst={{ABS|一叶萩 Yī Yè qiū| ''Flueggea suffruticosa'' (Pall.) Baill.|山嵩树(安徽),狗梢条(吉林),白几木(广西),叶底珠(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FOC|abst={{ABS|东风菜  Dōng Fēng Cài|''Aster scaber'' Thunb.|草三七、疙瘩药、白云草、钻山狗、山蛤芦
||大戟科|白饭树属|}}
+
||菊科|东风菜属|《中国植物志》 第74卷 (1985)}}
|imgs=7
+
|imgs=2
 
}}
 
}}
灌木,高1-3米,多分枝;小枝浅绿色,近圆柱形,有棱槽,有不明显的皮孔;全株无毛。叶片纸质,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稀倒卵形,长1.5-8厘米,宽1-3厘米,顶端急尖至钝,基部钝至楔形,全缘或间中有不整齐的波状齿或细锯齿,下面浅绿色;侧脉每边5-8条,两面凸起,网脉略明显;叶柄长2-8毫米;托叶卵状披针形,长1毫米,宿存。花小,雌雄异株,簇生于叶腋;雄花:3-18朵簇生;花梗长2.5-5.5毫米;萼片通常5,椭圆形、卵长1-1.5毫米,宽0.5-1.5毫米,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细齿;雄蕊5,花丝长1-2.2毫米,花药卵圆形,长 0.5-1毫米;花盘腺体究退化雌蕊圆柱形,高0.6-1毫米,顶端2-3裂;雌花:花梗长2-15毫米; 萼片5,椭圆形至卵形,长1-1.5毫米,近全缘,背部呈龙骨状凸起;花盘盘状,全缘或近全缘;子房卵圆形,3(-2)室,花柱3,长1-1.8毫米,分离或基部合生,直立或外弯。蒴果三棱状扁球形,直径约5毫米,成熟时淡红褐色,有网纹,3爿裂;果梗长2-15毫米,基部常有宿存的萼片;种子卵形而-侧扁压状,长约3毫米,褐色而有小疣状凸起。花期3-8月,果期6-11月。
+
根状茎粗壮。茎直立,高100-150厘米,上部有斜升的分枝,被微毛。基部叶在花期枯萎,叶片心形,长9-15厘米,宽6-15厘米,边缘有具小尖头的齿,顶端尖,基部急狭成长约10-15厘米被微毛的柄;中部叶较小,卵状三角形,基部圆形或稍截形,有具翅的短柄;上部叶小,矩圆披针形或条形;全部叶两面被微糙毛,下面浅色,有三或五出脉,网脉显明。头状花序径18-24毫米,圆锥伞房状排列;花序梗长9-30毫米。总苞半球形,宽4-5毫米;总苞片约3层,无毛,边缘宽膜质,有微缘毛,顶端尖或钝,覆瓦状排列,外层长1.5毫米。舌状花约10个,舌片白色,条状矩圆形,长11-15毫米,管部长3-3.5毫米;管状花长5.5毫米,檐部钟状,有线状披针形裂片,管部急狭,长3毫米。瘦果倒卵圆形或椭圆形,长3-4毫米,除边肋外,一面有2脉,一面有1-2脉,无毛。冠毛污黄白色,长3.5-4毫米,有多数微糙毛。花期6-10月;果期8-10月。
  
除西北尚未发现外,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或山沟、路边,海拔800-2500米。蒙古、俄罗斯、日本、朝鲜等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达乌里地区。
+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北部、中部、东部至南部各省,生于山谷坡地、草地和灌丛中,极常见。也分布于朝鲜、日本、苏联西伯利亚东部。
  
茎皮纤维坚韧,可供纺织原料。枝条可编制用具。根含鞣质。叶含一叶萩碱(securinine)。花和叶供药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可治面部神经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神经衰弱、嗜睡症等。根皮煮水,外洗可治牛、马虱子为害。
+
此植物在浙江民间广泛应用于治疗蛇毒,效果良好(裴鉴等,中国药用植物志7: 图350,1964)。又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此植物“主治风毒壅热、头痛目眩、肝热眼赤,堪入羹臛食”。

2024年11月7日 (四) 11:18的最新版本

东风菜
东风菜 Dōng Fēng Cài
Aster scaber Thunb.

http://online.bjyyjy.org.cn/%E4%B8%9C%E9%A3%8E%E8%8F%9C
别 名 草三七、疙瘩药、白云草、钻山狗、山蛤芦
科 属 菊科 > 东风菜属
出 处 《中国植物志》 第74卷 (1985)


根状茎粗壮。茎直立,高100-150厘米,上部有斜升的分枝,被微毛。基部叶在花期枯萎,叶片心形,长9-15厘米,宽6-15厘米,边缘有具小尖头的齿,顶端尖,基部急狭成长约10-15厘米被微毛的柄;中部叶较小,卵状三角形,基部圆形或稍截形,有具翅的短柄;上部叶小,矩圆披针形或条形;全部叶两面被微糙毛,下面浅色,有三或五出脉,网脉显明。头状花序径18-24毫米,圆锥伞房状排列;花序梗长9-30毫米。总苞半球形,宽4-5毫米;总苞片约3层,无毛,边缘宽膜质,有微缘毛,顶端尖或钝,覆瓦状排列,外层长1.5毫米。舌状花约10个,舌片白色,条状矩圆形,长11-15毫米,管部长3-3.5毫米;管状花长5.5毫米,檐部钟状,有线状披针形裂片,管部急狭,长3毫米。瘦果倒卵圆形或椭圆形,长3-4毫米,除边肋外,一面有2脉,一面有1-2脉,无毛。冠毛污黄白色,长3.5-4毫米,有多数微糙毛。花期6-10月;果期8-10月。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北部、中部、东部至南部各省,生于山谷坡地、草地和灌丛中,极常见。也分布于朝鲜、日本、苏联西伯利亚东部。

此植物在浙江民间广泛应用于治疗蛇毒,效果良好(裴鉴等,中国药用植物志7: 图350,1964)。又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此植物“主治风毒壅热、头痛目眩、肝热眼赤,堪入羹臛食”。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