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植物库
图片库
中药·应用库
关于
登录
查看“中药:山豆根”的源代码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
中药:山豆根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
管理员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YP_TMP|abst={{YP_ABS|{{PAGENAME}}|为豆科植物越南槐 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 的干燥根和根茎。|山大豆根、黄结(《经验方》),广豆根(《中药志》),苦豆根(《中药材手册》)。||(无)}} |imgs=2|imgmix='' }} [[Category:饮片|S]] =====【产地】===== 主要为栽培品。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越南北部亦有分布。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炮制】===== 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特征】===== 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常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 0.7~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化学成分】===== 山豆根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类皂苷类,还含有咖啡酸及多糖类成分。山豆根的生物碱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如苦参碱、氧化苦参碱。《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规定,本品药材按干燥品计算,含苦参碱 (C<sub>15</sub>H<sub>24</sub>N<sub>2</sub>O) 和氧化苦参碱 (C<sub>15</sub>H<sub>24</sub>N<sub>2</sub>O<sub>2</sub>) 的总量不得少于 0.70%;本品饮片含苦参碱 (C<sub>15</sub>H<sub>24</sub>N<sub>2</sub>O) 和氧化苦参碱 (C<sub>15</sub>H<sub>24</sub>N<sub>2</sub>O<sub>2</sub>) 的总量不得少于 0.60%。 =====【药理毒理】===== #抗炎:山豆根水提物按 25、50、100g/kg 对小鼠腹腔注射给药,每天 1 次,连续 2d,可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 #抗肿瘤:山豆根总生物碱按 100mg/kg 给小鼠灌胃,每天 1 次,连续 9d,对小鼠腋下皮下接种的 ESC 或 H2 的抑瘤率分别为 7.76% 和 27.32%。 #抑菌:100% 山豆根浸出液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 #安全性评价:山豆根水煎液 12、20g/kg 灌胃给予大鼠,每天 1 次,连续 10d,可使大鼠活动减少四肢无力,粪便以及尿液增多;连续 26d,可使鼠 ALT 值及肝脏脏器指数升高,TP、ALB 值降低肝脏细胞核变形、有肿胀趋势,核膜皱缩,毛细胆管扩张滑面内质网略见扩张。 =====【药性】===== 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 ## 咽喉肿痛:本品苦寒之性较甚,尤长于清热解毒以利咽消肿止痛,为治疗热毒蕴结、咽喉红肿疼痛的要药。可单用本品煎汤含漱,或磨醋含咽;如热毒壅盛者,宜与清解肺胃热毒之药配伍,常与升麻、黄芩等药同用;若为阴虚火旺者,可与滋阴降火药配伍,常与麦冬等药同用。若风热犯肺者,可与发散风热药配伍,如桔梗、牛蒡子等。 ## 热毒痈肿:本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可用于热毒内盛所致的痔疮肿痛、牙龈肿痛、疮痈肿痛和毒虫鳖伤等。可单用本品煎汤,浸洗局部;或磨汁外涂。或根据辨证与相宜的清热药配伍内服。 =====【用法用量】===== 3~6g。 =====【成药例证】===== #鼻咽灵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br/> 药物组成:山豆根、茯苓、天花粉、茅莓根、麦冬、半枝莲、玄参、石上柏、党参、白花蛇舌草。<br/>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益气养阴。用于火毒蕴结、耗气伤津所致的口干、咽痛、咽喉干燥灼热、声嘶、头痛、鼻塞、流脓涕或涕中带血;急慢性咽炎、口腔炎、鼻咽炎见上述证候者。亦用于鼻咽癌放疗、化疗辅助治疗。 #清膈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br/> 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玄参、射干、山豆根、黄连、熟大黄、龙胆、石膏、玄明粉、桔梗、麦冬、薄荷、地黄、硼砂、甘草、人工牛黄、冰片、水牛角浓缩粉。<br/> 功能主治: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用于内蕴毒热引起的口渴咽干,咽喉肿痛、水浆难下、声哑失音、面赤腮肿、大便燥结。 #清咽润喉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br/> 药物组成:射干、桔梗、山豆根、炒僵蚕、栀子(姜炙)、牡丹皮、青果、金果榄、麦冬、玄参、知母、地黄、白芍、浙贝母、甘草、冰片、水牛角浓缩粉。<br/> 功能主治: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用于风热外袭、肺胃热盛所致的胸膈不利、口渴心烦、咳嗽痰多,咽部红肿、咽痛、失音声哑。 =====【注意事项】===== 本品大苦大寒,且有毒,过量服用易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头痛等,甚至四肢厥冷、抽搐,故用量不宜过大。据文献报道,山豆根的毒性成分主要为苦参碱、金雀花碱等,毒性主要累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可诱发肝毒性、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等,呼吸衰竭是其直接致死原因。 =====【贮藏】===== 置干燥处。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TOCRight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YP ABS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YP TMP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中药:山豆根
。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