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苨
茎单生,高40-120厘米,直径可达近1厘米,无毛,常多少之字形曲折,有时具分枝。基生叶心胜肾形,宽超过长;茎生叶具2-6厘米长的叶柄,叶片心形或在茎上部的叶基部近于平截形,通常叶基部不向叶柄下延成翅,顶端钝至短渐尖,边缘为单锯齿或重锯齿,长3-13厘米,宽2-8厘米,无毛或仅沿叶脉疏生短硬毛。花序分枝大多长而几乎平展,组成大圆锥花序,或分枝短而组成狭、圆锥花序。花萼筒部倒三角状圆锥形,裂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3毫米,宽2.5-4毫米;花冠钟状,蓝色、蓝紫色或白色,长2-2.5厘米,裂片宽三角状半圆形,顶端急尖,长5-7毫米;花盘筒状,长2-3毫米,上下等粗或向上渐细;花柱与花冠近等长。蒴果卵状圆锥形,长7毫米,直径5毫米。种子黄棕色,两端黑色,长矩圆状,稍扁,有一条棱,棱外缘黄白色,长0.8-1.5毫米。花期7-9月。
本种常被一些作者与 A. remotiflora 相混。过去常把这个种称为 A. remotiflora,而现在《苏联植物志》24卷 (1957) 的 A. trachelioides 却又是真正的 A. remotiflora, 苏联并无本种分布。其实,这两个种的界线基本上是清楚的,A. remotiflora 的叶薄,膜质,叶基部多为平截形至圆钝或宽楔形,少为心形,多沿叶柄下延成翅,顶端渐尖。但以前未注意到花萼筒部的形态,本种的萼筒倒三角状圆锥形,而 A. remotiflora 的萼筒则为倒卵状或倒卵状圆锥形,这是很稳定的,抓住这一点,再结合叶片的差别,两个种是可以划分开来的。
在地理分布上,本种与 A. remotiflora 在辽宁东部部分重叠,在这一区域内,少数个体在性状上有交叉,这说明两个种的分化尚不完全。
模式标本采自北京附近。本种可分为两个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