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节草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常绿草本,分枝甚多,枝、叶灰绿色,稀紫红色,嫩枝的髓部大而空心,小枝多。叶薄纸质,小裂片倒卵形、菱形或椭圆形,长1-2.5厘米,宽0.5-2厘米,背面灰绿色,老叶常变褐红色。花序有花甚多,花枝纤细,基部有小叶;萼片长约1毫米;花瓣白色,有时顶部桃红色,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6-9毫米,有透明油点;8枚雄蕊长短相间,花丝白色,花药红褐色;子房绿色,基部有细柄。分果瓣长约5毫米,子房柄在结果时长4-8毫米,每分果瓣有种子4粒,稀3或5粒;种子肾形,长约1毫米,褐黑色,表面有细瘤状凸休。花果期7-11月。
产长江以南各地,南至广东北部,东南至台湾,西南至西藏东南部。见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一带的常生于海拔700-1000米的山地;见于四川、云南和西藏的多生于海拔1500-2800米山地草丛中或疏林下,土山或石岩山地均有。缅甸、锡金、不丹、尼泊尔、印度等也有。
本种分布的东限至日本南部,据观察,产日本南部的其染色体数不同,认为是一变种。
根皮土黄色,味苦。全草作草药,味辛,苦。性温或寒《参加石椒草》。清热、散瘀、凉血、舒筋、消炎。治风寒感冒、咽喉炎、腮腺炎、支气管炎、皮下瘀血等。又作驱虫药。
茎、叶含精油,主含:β-myroene、 α-phellandrene、 β-caryophyllene、cadinene、caryophyllene osides. 全株含黄酮类化合物。又含acridones类生物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