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卿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1米;根须状,多至50余条;茎不分枝,稀从根部发生几条,无毛或被微生。叶对生,纸质,披针形至线形,长5-13厘米,宽5-15毫米(最大达13×1.5厘米),两端锐尖,两面无毛或叶面具疏柔毛,叶缘有边毛;侧脉不明显;叶柄长约3毫米,圆锥状聚伞花序生于顶端的叶腋内,长达7厘米,着花10余朵;花萼内的腺体或有或无;花冠黄绿色,近辐状,裂片长达4毫米,宽3毫米;副花冠裂片5,基部增厚,顶端钝;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子房椭圆形;柱头5角形,顶端略为突起。蓇葖单生,披针形,长6厘米,直径6毫米,向端部长渐尖;种子长圆形,长3毫米;种毛白色绢质,长1厘米。花期5-7月,果期9-12月。
产于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省区。生长于向阳山坡及草丛中。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北方。
全草可药用,祛风止痛、解毒消肿,治胃气痛、肠胃炎、毒蛇咬伤、腹水等。
“徐长卿”一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别名“鬼督邮”,唯《唐本草》另有“鬼督邮”,又名“独摇草”与“徐长卿”不同。《唐本草》载:“徐长卿”“所在川泽有之,叶似柳,两叶相当,有光泽,根如细辛,微粗长,黄色而有臊气”;《蜀本草》载:“子似萝藦子而小核”,均似本种。但考证张刻重订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上,山草类下“徐长卿”图和蒙自陆刊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七,山草类“徐长卿”图,二者图形相同,均包括两株植物,与现称“徐长卿”不同;又唐慎微,《重订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七,草部上品之下的“徐长卿”图:“溜州徐长卿”及“泗州徐长卿”亦均不似本种。因此,《本草经》所载“徐长卿”是否即为本种,仍有进一步考证的必要。
《救荒本草》,卷上,草部,“尖刀儿苗”:“生密县梁家衡山野中,苗高二三尺,叶似细柳叶,更又细长而尖,叶皆两两插茎而生,叶间开淡黄花,细尖角儿,长二寸许,麄如萝卜,角中有白穰及小匾黑子。其叶味甘,采叶煠熟,水洗淘净,油盐调食。”根据上述描写和原书的图形,十分可能就是本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