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蛇藤
小枝光滑无毛,灰棕色或棕褐色,具稀而不明显的皮孔;腋芽小,卵状到卵圆状,长1-3毫米。叶通常阔倒卵形,近圆形或长方椭圆形,长5-13厘米,宽3-9厘米,先端圆阔,具有小尖头或短渐尖,基部阔楔形到近钝圆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光滑无毛或叶背脉上具稀疏短柔毛,侧脉3-5对;叶柄细长1-2厘米。聚伞花序腋生,间有顶生,花序长1-3厘米,小花1-3朵,偶仅1-2朵,小花梗关节在中部以下或近基部;雄花萼片钝三角形;花瓣倒卵椭圆形或长方形,长3-4厘米,宽2-2.5毫米;花盘浅杯状,裂片浅,顶端圆钝;雄蕊长2-3毫米,退化雌蕊不发达;雌花花冠较雄花窄小,花盘稍深厚,肉质,退化雄蕊极短小;子房近球状,花柱长约1.5毫米,柱头3深裂,裂端再2浅裂。蒴果近球状,直径8-10毫米;种子椭圆状稍扁,长4-5毫米,直径2.5-3毫米,赤褐色。花期5-6月,果期7-10月。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为我国分布最广泛的种之一。生长于海拔450-2200米山坡灌丛。分布达朝鲜、日本。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在东北、华北地区及山东以本种的成熟果实作中药合欢花用;树皮制优质纤维,种子含油50%。
在看过大量本种的标本之后,对 C. articulatus var. pubescens Makino 的毛被问题,发现与植物的分布、形态特征等均无规律可循,同一个地区甚至同一份标本上有的叶背有毛,有的就无毛,因之不易作为一个独立变种的依据。
本种是一个分布很广泛的种,在形态上,尤其是叶片的形状,变化幅度大,将叶片近圆形的另作一变种 C. articulatus var. orbiculatus Wang 处理是不合适的。
从 C. jeholensis Nakai 原文献的描述及附图上看,除叶片稍大有深齿外,其他如叶形、叶脉、花以及果实的形态特征均与本种无区别。且又在本种分布的地区范围之中,不能成为独立种。
本种之拉丁名称在 Thunberg 的原始记载(Fl. Jap. p. 97)中为 C. articulatus,可是在该书前面的目录 1. c. p. 42 中为 orbiculatus。1796年 Gmelin(Syst. Veg. p. 406)使用了 orbiculatus 一名,而未曾提及 articulatus。后来,在1881年 Maximowicz(Mel. Biol. Acad. St. Petersb. 11: 201.)曾提出 articulatus 一名乃是由于orbiculatus的印刷错误而来。到1935年 Airy-Shaw(Curtis. Bot. Mag. 158: tab. 9394)也提出 articulatus 一名既属错印,越快丢掉越好。1955年侯定(1. c. 263)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同意以上观点,并且提出 orbiculatus 一名能更好地反映出本种叶形的特点。因之,本书也同意采用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