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闹羊花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闹羊花 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 Rhododendron molle G.Don 的干燥花。 | |
---|---|
别 名 | 玉支(《名医别录》),踯躅花(《图经本草》),羊踯躅、惊羊花、老虎花(《本草纲目》),石堂花(《本草纲目拾遗》),黄喇叭花(《浙江中药手册》),豹狗花(《湖南药物志》),黄蛇豹花(《闽东本草》),三钱一杯倒、一杯醉(《广西中草药》),黄杜鹃花、闷头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出 处 |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
【产地】
主要为野生品。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采收加工】
四、五月花初开时采收,阴干或晒干。
【炮制】
净制。
【性状特征】
数朵花簇生于一总柄上,多脱落为单朵;灰黄色至黄褐色,皱缩。花萼5裂,裂片半圆形至三角形,边缘有较长的细毛;花冠钟状,筒部较长,约至2.5cm。顶端卷折,5裂,花瓣宽卵形,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花丝卷曲,等长或略长于花冠,中部以下有茸毛,花药红棕色,顶孔裂;雄蕊1,柱头头状;花梗长1~2.8cm,棕褐色,有短茸毛。气微,味微麻。
【化学成分】
闹羊花的主要成分是二萜类、萜类和黄酮类,还含有甾体类、酚类、鞣质类、糖类成分等。闹羊花的黄酮类成分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药理毒理】
降血压:闹羊花醇提物按20μg/kg注射于麻醉兔耳静脉或侧脑室,以生理盐水为对照,30s内开始降压,2min后动脉压达到最低值。
【药性】
辛,温;有大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散瘀定痛。用于风湿痹痛,偏正头痛,跌仆肿痛,顽癣。
【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痹证:本品辛、温,祛风除湿,散瘀定痛,可用于风寒湿痹证。也可用于偏正头痛,跌仆肿痛,顽癣等疾病。
【用法用量】
0.6~1.5g,浸酒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成药例证】
- 六味木香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药物组成:木香、栀子、石榴、闹羊花、豆蔻、荜茇。
功能主治:开郁行气止痛。用于寒热错杂、气滞中焦所致的胃脘痞满疼痛、吞酸嘈杂、嗳气腹胀、腹痛、大便不爽。 - 胡日查六味丸(《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
药物组成:诃子、木香、红花、黑云香、甘松、闹。
功能主治:消“黏",清“协日",止痛。用于“协日”性头痛,目赤红肿,“亚玛"引起的偏、正头痛。 - 关节解痛膏(《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册》)
药物组成:辣椒、白芷、细辛、姜黄、肉桂、生川乌、生草乌、骨碎补、五加皮、红花、天南星、半夏、闹羊花、防风、独活、羌活、桑枝、海风藤、芥子、防己、风仙透骨草、伸筋草、威灵仙、冰片、薄荷脑、水杨酸甲酯、樟脑、麝香草酚、二甲苯麝香、颠茄流浸膏、盐酸苯海拉明。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痛,神经痛,腰痛,肌肉酸痛,扭伤。 - 损伤止痛膏(《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五册》)
药物组成:独活、桑寄生、豨莶草、老鹳草、地骨皮、牛膝、续断、五加皮、洋金花、延胡索、闹羊花、功劳叶、川乌、草乌、樟脑、冰片、薄荷脑、水杨酸甲酯、白芷粉、当归、红花。
功能主治:祛风活络,消肿止痛。用于风温痹痛及跌打损伤,扭伤,瘀血肿痛。
【注意事项】
- 不宜多服、久服,体虚者及孕妇禁用。
- 本品为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管理品种,使用需凭医生签名的正式处方。
- 口服闹羊花过量或服用过久,可引起中毒,其临床表现轻则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律减慢血压下降、动作失调、呼吸困难,严重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