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蜡梅花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蜡梅花
蜡梅花

为蜡梅科植物蜡梅Chimonanthus praecax(Linn.)Link的干燥花蕾。

http://online.bjyyjy.org.cn/%E4%B8%AD%E8%8D%AF:%E8%9C%A1%E6%A2%85%E8%8A%B1
别 名 腊梅花(《救荒本草》),黄梅花(《本草纲目》),铁筷子花、雪里花(《贵阳民间药草》)。
出 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产地】

主要为野生品,栽培品亦有。主产于华东地区、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花期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或烘干。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梗等杂质,晒干或烘干,筛去灰屑。

【性状特征】

呈圆形、矩形或倒卵形,长1~1.5cm,宽0.4~0.8cm,花被叠合作花芽状,棕黄色,下半部由多数膜质鳞片严包,鳞片黄褐色,略呈三角形,有微毛。气香,味微甜而后苦,稍有油腻感。以花心黄色、完整饱满而未开放者为佳。

【化学成分】

蜡梅花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还含有花色苷、黄酮等。蜡梅花的挥发油、黄酮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药理毒理】

增强免疫:蜡梅花水煎剂按1.46g/kg的剂量给正常小鼠灌胃,每天1次,连续7d,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

【药性】

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解暑生津。用于热病烦渴,胸闷,咳嗽。

【临床应用】
  1. 临床常用
    1. 暑热伤津,口渴心烦:本品清解暑热,常与沙参、麦冬等同用;治暑热头痛目赤、发热口渴,与菊花、决明子同用,清热平肝,生津止渴;治气郁胸闷、肝胃气痛、梅核气,可与香附、当归等配伍使用;治水

痘之壮热、烦渴、面唇红赤、口舌生疮等,常配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连等清热解毒药,如《医宗金鉴》腊梅解毒汤。

    1. 咽喉肿痛,咳嗽:热病引起的咽喉肿痛、咳嗽,可与玄参、金银花、石膏配伍使用;治百日咳,可与天竺子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

3一6g。外用适量,浸油涂。

【成药例证】
  1. 伤科万花油(《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九册》)
    药物组成:黄连、赤芍、大黄、防风、白芷、独活、羌活、天南星、川芎、白及、三棱、威灵仙、莪术、乌药、乳香、香附、骨碎补、山慈菇、桃仁、蛇床子、苍耳子、蓖麻子、水翁花、陈皮、青皮、柚皮、栀子、砂仁、泽兰、卷柏、墨旱莲、刘寄奴、荷叶、金银花、野菊花、红花、蜡梅花、蒲黄、木棉皮、牡丹皮、苏木、油松节、宽筋藤、胡椒、白矾、无名异、倒扣草、韩信草、一点红、田基黄、辣蓼、金耳环、侧柏叶、海风藤、马齿苋、大皂角、过塘蛇、两面针、羊耳菊、大风艾、小罗伞、柳枝、星色草、丁香、没药、紫草茸、大风子、马钱子(制)、草豆蔻、肉豆蔻、芦荟、荜茇、姜皮、蔓荆叶、葱头、紫草、大蒜、三七、木棉花、葛花、三七姜、谷精草、九层塔、血竭、刺苋、铁包金、桉油、八角茴香油、水杨酸甲酯、丁香罗勒油、松节油、薄荷油、肉桂油、冰片。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止血,消肿止痛,收敛生肌。用于水火烫伤,跌打损伤,刀伤出血。
  2. 跌打万花油(《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八册》)
    药物组成:野菊花、乌药、水翁花、徐长卿、大蒜、马齿苋、葱、金银花叶黑老虎、威灵仙、木棉皮、土细辛、葛花、声色草、伸筋藤、蛇床子、铁包金、倒扣草、苏木、大黄、山白芷、朱砂、过塘蛇、九节茶、地耳草、一点红、两面针、泽兰、红花、谷精草、土田七、木棉花、鸭脚艾、防风、侧柏叶、马钱子、大风艾、腊梅花、墨旱莲、九层塔、柳枝、栀子、蓖麻子、棱(制)、辣蓼、莪术(制)、大风子(仁)、荷叶、卷柏、蔓荆子、皂角、白芷、骨碎补、桃仁、牡丹皮、川芎(制)、化橘红、青皮、陈皮、白及、黄连、赤芍、蒲黄、苍耳子、生天南星、紫草茸、白胡椒、香附(制)、肉豆蔻、砂仁、紫草、羌活、草豆蔻、独活、干姜、荜茇、白胶香、冰片、薄荷油、松节油、水杨酸甲酯、樟脑油、桉油、丁香罗勒油、茴香油、桂皮油。
    功能主治:止血止痛,消炎生肌,消肿散瘀,舒筋活络。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撞击扭伤,刀伤出血,烫伤等症。
【贮藏】

置干燥处。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