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茵陈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茵陈
茵陈

为菊科植物滨嵩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的干燥地上部分。

http://online.bjyyjy.org.cn/%E4%B8%AD%E8%8D%AF:%E8%8C%B5%E9%99%88
别 名 因陈(《神农本草经》),芦蒿,白蒿,松毛艾。
植 物 茵陈蒿
出 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产地】

主要为野生品。野生滨蒿广布于全国各地,主产于陕西三原、铜川,河南郑州,河北安国以及天津等地,尤其陕西三原、铜川最为适宜,为其道地产区。野生茵陈蒿分布于辽宁、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栽培品主产于江苏江宁句容、江浦,安徽滁州、安庆,江西都昌,湖北孝感,浙江浦江、兰溪等地,其中以江苏江宁、安徽滁州、湖北孝感为其道地产区。

【采收加工】

茵陈一年可收获两次。夏至前后春苗长至40~60cm高时即可收割,即绵茵陈;秋苗在8~9月收获,即花茵陈。收割时宜选晴天上午收割后晒干即可。

【炮制】

除去残根和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性状特征】

炮制后茵陈幼苗多为蜷缩团状,全株密被白毛、灰绿色,绵软如绒;茎长7~10cm,基部较粗,完整的叶多具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成丝状。叶多裂成丝状,绵软如茸;气微香、味微苦。以幼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化学成分】

茵陈的主要成分是香豆素、黄酮,还含有挥发油、苯丙素等。茵陈的香豆素、黄酮是主要的药理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绵茵陈药材按干燥品计算,含绿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0.50%;花茵陈按干燥品计算,含滨蒿内酯(C11H10O4)不得少于0.2%。

【药理毒理】
  1. 保肝:茵陈水煎液2、4、8g/kg给CCl4致肝损模型小鼠腹腔注射,可降低血清山梨醇脱氢酶的活性和丙二醛含量,而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茵陈蒿提取物6.9g/kg给大鼠灌胃,能降低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提高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降低血脂水平,同时明显降低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和TGFB1水平,改善肝脏脂肪病变(。
  2. 利胆:茵陈水溶液150mg/kg给大鼠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7d,可使大鼠肝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UDP-GT)活性增加,肝脏系数升高,胆红素谢加快。
  3. 调节血脂、降血糖、降血压:茵陈提取物2.3、6.9g/kg给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灌胃4周,均可明显降低大鼠血糖、血脂水平,同时也能降低血压(。
  4. 抗动脉粥样硬化:茵陈提取物按生药10g/kg对基础饲料喂饲致免疫损伤合高胆固醇致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大耳白兔灌胃,每天1次,连续10周,可抑制主动脉和冠状动脉AS病灶。
  5. 抗肿瘤:茵陈水煎液按50、25、12.5g生药/L给亚硝酸钠和N-甲基苄胺致食道肿瘤大鼠模型灌胃,可使实验大鼠食道组织p53和Cdk2的表达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茵陈素在浓度为10、20、40、80、160μg/ml时,能剂量依赖性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以160μg/ml抑制作用最明显,抑制率达52.4%,可将细胞增殖阻滞与G0/G1期,增殖指数明显下降。
  6. 解热、镇痛、抗炎:茵陈提取液按400mg/kg对热板法致大鼠镇痛模型和冰醋酸致大鼠炎症模型灌胃,均可降低大鼠的痛阈值。
  7. 抑制病原微生物:茵陈多糖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30mg/ml,对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5mg/m,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60mg/ml,对桔青霉和黑曲霉没有抑制作用。
  8. 增强免疫:50%的茵陈煎剂给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模型孕大鼠灌胃,每日5ml,连续10d,可使胆汁淤积症孕鼠血清IL-2水平明显下降而IL-4水平明显上升。
  9. 抗氧化:茵陈黄酮抑制Fe2+诱导卵黄脂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能力比较强IC50为155.77μg/ml,对O2-·、·OH也有良好的清除作用,IC50分别为20.23、80.40μg/ml。
  10. 其他药理作用:茵陈水煎液按0.25g/kg给家兔灌胃,能显著升高家兔离体胃底和胃体纵行肌条张力,增大胃体收缩波平均振幅,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11. 安全性研究:茵陈的有效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灌胃大鼠的LD50为497mg/kg,死前有阵发性惊厥;茵陈二炔酮灌胃小鼠LD50为6.98mg/kg;对羟基苯乙酮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为0.5g/kg,灌给药为2.2g/kg。羟基苯乙酮按50、200、400mg/kg给大鼠灌胃,连续3个月,高剂量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性。
  12. 体内过程:0.5mg/ml 6,7-二甲氧基香豆素用1%吐温-80溶液配液后给大鼠灌胃,采集1~3h内血样、尿样、粪样和胆汁样品,测得它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主要以二相代谢产物硫酸酯结合物存在。
【药性】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临床应用】
  1. 临床常用
    1. 湿热黄疸:本品善利肝胆之湿而退黄,为治黄疸要药。苦能降泄,寒以清热,故尤善清利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出。若身如橘子色,属阳黄者,常配伍石膏、栀子,如《外台秘要》三物茵陈汤;若属寒湿郁滞,发为阴黄者,则配伍附子、干姜,如《卫生宝鉴·补遗》茵陈四逆汤。
    2. 阳明病:若有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身发黄等症的阳明病患者,可用《伤寒论》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两主之。
    3. 疮疹瘙痒:本品苦、微寒,入肝经血分,有解毒疗疮之效。常用配伍黄柏、土茯苓等治湿热内蕴所致的疮疹瘙痒,亦可单味煎汤外洗。
  2. 临床新用:茵陈可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高脂血症、痤疮。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成药例证】
  1. 茵陈五苓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四册》)
    药物组成:茵陈、泽泻、茯苓、猪苓、白术(炒)、肉桂。
    功能主治:清湿热,利小便。用于肝胆湿热、脾肺郁结引起的湿热黄疸,胆腹胀满,小便不利。
  2. 黄疸茵陈颗粒(《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四册》)
    药物组成:茵陈、黄芩、大黄(制)、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退黄疸。用于治疗急、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3. 茵陈退黄胶囊(《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内科肝胆分册》)
    药物组成:茵陈、苦参、龙胆、黄芩、郁金、神曲、大黄、山楂。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急、慢性肝炎肝胆湿热证引起的小便红赤、头晕口苦、食少纳呆等。
  4. 复方菌陈糖浆(《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五册》)
    药物组成:龙胆、丹参、茵陈、大青叶、车前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凉血,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大便溏泄,小便短赤,或见黄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急性传染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5. 茵陈五疸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五册》)
    药物组成:茵陈、茯苓、黄芩、苍术、泽泻、厚朴(姜制)、白术(麩炒)、猪苓、山楂、甘草、陈皮、六神曲(麩炒)、枳棋子。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利小便。用于湿热黄疸,周身浮肿,遍身发黄,小便赤黄,小水不利。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