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胡椒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白胡椒
胡椒

为胡椒科植物胡椒 Piper nigrum L. 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

http://online.bjyyjy.org.cn/%E4%B8%AD%E8%8D%AF:%E8%83%A1%E6%A4%92
别 名 昧履支(《百阳杂俎》),浮椒(《东医宝鉴》),玉椒(《通雅》)。
出 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产地】

主要为栽培品,野生品亦有。国外主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泰国、越南等地。国内主产于海南琼海、屯昌,广东徐闻、廉江,广西龙州,云南河口等地。

【采收加工】
  • 黑胡椒:秋末至次春果实呈暗绿色时采收,晒干。
  • 白胡椒:果实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日,擦去果肉,晒干。
【炮制】

除去杂质及灰屑。用时粉碎成细粉。

【性状特征】
  • 黑胡椒:呈球形,直径 3.5~5mm。表面黑褐色,具隆起网状皱纹,顶端有细小花柱残迹,基部有白果轴脱落的癜痕。质硬,外果皮可剥离,内果皮灰白色或淡黄色。断面黄白色,粉性,中有小空隙。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大、饱满、香辣气味浓者为佳。
  • 白胡椒:表面灰白色或淡黄白色,平滑,顶端与基部间有多数浅色线状条纹。以果皮表面平滑,顶端与基部有多数浅色线状条纹者为佳。以个大、饱满、香辣气味浓者为佳。
【化学成分】

胡椒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还含有挥发油、有机酸、木质素等。胡椒的生物碱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规定,本品药材按干燥品计算,含胡椒碱 (C17H19NO3) 不得少于 3.3%。

【药理毒理】
  1. 解热:胡椒醇提取物按 1.25、2.5、5、10g/kg 的剂量对内毒素所致发热大鼠模型灌胃,均可降低体温。
  2. 抑菌:黑胡椒提取物按 12.5~800mg/ml 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菌及酵母菌给药,抑制上述菌种氯仿提取物效果最好。
【药性】

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下气,消痰。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癫痫痰多。

【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胃寒腹痛,呕吐泄泻:本品味辛性热,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可单用研末入猪肚中炖服,或与温中止痛的高良姜、荜茇等配伍。若治反胃及不欲饮食,可与降逆开胃的药物配伍,如《百一选方》以本品与半夏、姜汁为丸服。若治脾胃虚寒之泄泻,可与吴茱萸、白术等燥湿散寒、健脾止泻药同用。
【用法用量】

0.6~1.5g,研粉吞服。外用适量。

【成药例证】
  1. 七味楂藤子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
    药物组成:榼藤子仁(炒)、毛叶巴豆茎及叶、阿魏、胡椒、蔓荆子、蔓荆子叶、黑香种草子、墨旱莲草汁。
    功能主治:祛暑,和中,解痉止痛。用于吐泻腹痛,胸闷,胁痛,头痛发热。
  2. 小儿暖脐膏(《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
    药物组成:橘核、小茴香、官桂、炮姜、白胡椒、川楝子、吴茱萸、荔枝核、麝香。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用于小儿胎寒,积聚痞块,疝气偏坠,虚寒泻痢,胃寒腹胀。
  3. 胃痛定(《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八册》)
    药物组成:肉桂、红花经、沉香、五灵脂、豆蔻、雄黄、人参、白胡椒、枳壳、巴豆霜、高良姜、丁香、木香。
    功能主治:疏气,化郁,逐寒止痛。用于胃寒痛,胃气痛,食积痛。
  4. 复方蛤青片《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八册》
    药物组成:干蟾、黄芪、白果、紫菀、苦杏仁、前胡、附子、五味子、黑胡椒。
    功能主治:补气敛肺,止咳平喘,温化痰饮。用于肺虚咳嗽,气喘痰多,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更宜。对反复感冒者有预防作用。
【贮藏】

密闭,防潮。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