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罂粟壳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罂粟壳 为罂粟科植物罂粟 Papaver somniferum L.的干燥成熟果壳。 | |
---|---|
别 名 | 御米壳(《医学启源》),粟壳(《易简方》),烟斗斗、鸦片烟果果(《中药志》)。 |
出 处 |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
【产地】
以栽培品为主。原产南欧,我国青海、西藏、四川、广西、海南、云南等地有关药物研究单位有栽培。印度、缅甸、老挝及泰国北部也有栽培。建于甘肃省武威市、张掖市、金昌市、白银市的GAP种植基地已通过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验收。
【采收加工】
4~6月采摘果实,破开,除去种子,晒干。秋季将成熟果实或已割取浆汁后的成熟果实摘下,破开,除去种子的枝梗,干燥。
【炮制】
- 罂粟壳:除去杂质,捣碎或洗净,润透,切丝,干燥。
- 蜜罂粟壳:取净罂粟壳丝,照蜜炙法炒至放凉后不粘手。
【性状特征】
- 罂粟壳:呈不规则的丝或块。外表面黄白色、浅棕色至淡紫色,平滑,偶见残留柱头。内表面淡黄色,有的具棕黄色的假隔膜。气味清香,味微苦。
- 蜜罂粟壳:形如罂粟壳丝,表面微黄色,略有黏性,味甜,微苦。
【化学成分】
罂粟壳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还含有多糖、内消旋肌醇、赤藓醇等。罂粟壳的生物碱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本品药材及其饮片按干燥品计,含吗啡(C17H19O3N)应为0.06%、0.40%。
【药理毒理】
镇痛罂粟壳水煎液(浓度为0.1g/ml)按2g/kg体重灌胃给药1次,可提高小鼠热板法疼痛动物模型对高温的痛阈值。
【药性】
酸、涩,平;有毒。归肺、大肠、肾经。
【功能主治】
敛肺,涩肠,止痛。用于久咳,久泻,脱肛,脘腹疼痛。
【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久嗽虚喘:本品酸涩,有较强的收敛肺气之功。治久嗽不止,《世医得效方》单用本品,蜜炙为末服之;用于劳喘嗽不已,自汗者,如《宣明论方》小百劳散,以之与乌梅、小麦同用。
- 泻痢,脱肛,遗精:本品能涩肠,固肾。治久痢不止,常醋炙为用,如《本草纲目》醋炙为末,制成蜜丸服用;治脱肛遗精,借其酸涩收敛之气,以固虚脱。
【用法用量】
3~6g。
【成药例证】
- 洋参保肺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药物组成:罂粟壳、川贝母、砂仁、麻黄、石膏、玄参、五味子(醋炙)、陈皮、枳实、苦杏仁、甘草、西洋参。
功能主治:滋阴补肺,止嗽定喘。用于阴虚肺热,咳嗽痰喘,胸闷气短,口燥咽干,睡卧不安。 - 泻痢固肠片(《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三册》)
药物组成:罂粟壳、甘草、陈皮、肉豆蔻、诃子(去核)、白芍、白术、党参、茯苓。
功能主治:调胃化湿,益气固肠。用于脾胃虚弱,久痢脱肛,腹胀腹痛,肢体疲乏。 - 定喘止嗽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六册》)
药物组成:罂粟壳、石膏、麻黄、苦杏仁(去皮炒)、陈皮、五味子(醋制)、砂仁、甘草。
功能主治:润肺,定喘,止嗽,用于阴虚肺热,久嗽痰喘,胸满呕逆,咳痰稠黏,夜卧不安,烦躁口渴。 - 强力枇杷露(《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
药物组成:枇杷叶、罂粟壳、百部、白前、桑白皮、桔梗、薄荷脑。
功能主治:养阴敛肺,镇咳祛痰。用于久咳劳嗽,支气管炎等。 - 止嗽化痰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药物组成:罂粟壳、知母、陈皮、炙甘草、石膏、紫苏叶、款冬花(制)、桔梗、前胡、大黄(制)、川贝母、苦杏仁、葶苈子、百部(制)、玄参、麦冬、密蒙花、天冬、五味子(制)、枳壳(炒)、瓜蒌子、半夏(姜制)、木香、马兜铃(制)、桑叶。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嗽定喘。用于痰热阻肺,久嗽,咯血,痰喘气逆,喘息不眠。
【注意事项】
- 本品过量或持续服用易成瘾。
- 咳嗽或泻痢初起邪实者忌用。
- 本品含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毒性,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其毒性的大小与煎煮时间、炮制、配伍等密切相关。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