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红豆蔻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红豆蔻
红豆蔻

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 Alpinia galanga Willd. 的干燥成熟果实。

http://online.bjyyjy.org.cn/%E4%B8%AD%E8%8D%AF:%E7%BA%A2%E8%B1%86%E8%94%BB
别 名 红蔻(《本草述钩元》),良姜子(《萃金裘本草述录》),红扣(《中药志》)。
出 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产地】

主要为野生品,栽培品亦有。分布于广州清平,海南,广西玉林,云南,台湾等地。亚洲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变红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炮制】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状特征】

呈长球形,中部略细,长 0.7~1.2cm,直径 0.5~0.7cm。表面红棕色或暗红色,略皱缩,顶端有黄白色管状宿萼,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薄,易破碎。种子 6,扁圆形或三角状多面形,黑棕色或红棕色,外被黄白色膜质假种皮,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辣。以粒大、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化学成分】

红豆蔻的主要成分是黄酮,还含有挥发油、萜、苯丙素等。红豆蔻的黄酮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版规定,本品种子含挥发油不得少于 0.40%。

【药理毒理】
  • 保护胃黏膜:红豆蔻水煎液按 20、60g/kg 剂量给寒凉药致胃实寒证大鼠模型灌胃,高剂量对大鼠胃组织炎细胞浸润、腺体减少或破坏、胃黏膜充血水肿均有改善作用;低剂量对胃组织炎细胞浸润、腺体减少或破坏有改善作用。
【药性】

辛,温。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

散寒燥湿,醒脾消食。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脾胃寒湿诸证:红豆蔻功能散寒燥湿,行气止痛,为寒湿阻滞中焦诸证之良药。如脘腹冷痛,呕吐涎沫,不欲饮食,可与荜茇、附子、白术等同用,以温中散寒,燥湿健脾,如《圣惠方》红豆蔻丸;若脾胃寒凝,肝气郁滞,脘腹冷痛,两胁胀满者,每与香附相伍,以散寒解郁止痛;若胃寒呕吐,可配半夏、生姜,以助温中止呕之力。
【用法用量】

3~6g。

【成药例证】
  1. 御制平安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
    药物组成:苍术(炒)、陈皮、厚朴(炙)、甘草、山楂(焦)、老范志万应神曲、麦芽(炒)、枳实(炒)、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沉香、木香、檀香、丁香。
    功能主治:温中和胃,行气止痛,降逆止呕,消食导滞。用于晕车晕船,恶心呕吐,肠胃不和,胸膈痞满,暧腐厌食,脘腹胀痛,大便溏泻等症。
  2. 药酒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七册》)
    药物组成:红豆蔻、高良姜、干姜、丁香、官桂、山柰、甘松、细辛、白芷、栀子(姜炙)、羌活、独活、檀香、砂仁、香附(醋炙)、木香、川芎、当归、红曲、陈皮、青皮(醋炙)、薄荷、苦杏仁(炒)、甘草、川乌(甘草银花炙)、草乌(甘草银花炙)。
    功能主治:祛湿散寒,疏风通络。用于外受风寒湿邪引起的手足麻木,下肢软弱,筋骨疼痛,气滞积聚,痞满腹痛。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