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紫菀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紫菀
紫菀

为菊科植物紫菀 Aster tataricus L. f. 的干燥根及根茎。

http://online.bjyyjy.org.cn/%E4%B8%AD%E8%8D%AF:%E7%B4%AB%E8%8F%80
别 名 紫蒨(《名医别录》),青菀(《吴普本草》),返魂草根、夜牵牛(《斗门方》),紫菀茸(《本草述》)。
植 物 紫菀
出 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产地】

主要为栽培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主产于东北、内蒙古东部及南部、山西、河北、河南西部、陕西及甘肃南部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有节的根茎(习称 “母根”)和泥沙,编成辫状晒干,或直接晒干。

【炮制】
  • 紫菀: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干燥。
  • 蜜紫菀:取紫菀片,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
【性状特征】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顶端殖留茎基及叶柄殖痕,中下部丛生多数细根,质坚硬,断面较平坦,显油性;根多数,细长,长 3~15cm,直径 0.1~0.3c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易折断,断面淡棕色,边缘一圈现紫红色,中内有细小木心。气微香,味甜、微苦。以根长、色紫红、质柔韧者为佳。

【化学成分】

紫菀的主要成分是三萜皂苷,还含有植物甾醇、多肽、黄酮、酚等。紫菀的三萜皂苷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规定,本品药材按干燥品计算,含紫菀酮 (C30H50O) 不得少于 0.15%;本品饮片按干燥品计算,含紫菀酮 (C30H50O) 不得少于 0.10%。

【药理毒理】
  1. 镇咳、祛痰:紫菀水煎剂按 10、20g/kg 给小鼠灌胃,30min 后能显著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泄量;紫菀酮按 100、300mg/kg 和表木栓醇按 300mg/kg 给小鼠灌胃,30min 后也能显著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泄量,可明显祛痰。灌胃给予紫菀水煎剂按 10、20g/kg 对氨水致咳嗽模型小鼠灌胃,能降低咳嗽的次数;而紫菀酮、表木栓醇按 300mg/kg 给氨水致咳嗽模型小鼠灌胃,也能显著降低小鼠的咳嗽次数。
  2. 抗氧化:紫菀中的槲皮素和山柰酚 (1g/L) 对脂质过氧化物的抑制率分别约为 91.0% 和 91.4% 对超氧化自由基产生的抑制率分别约为 98.6% 和 97.3%;其中的东莨菪素和大黄素对超氧化自由基产生的抑制率分别为 99.1% 和 94.2%。
  3. 抗肿瘤:连续 5d 灌胃给予紫菀中环五肽成分 astin A、B、C (0.5、0.5、5mg/kg) 后,对肉瘤 S180 细胞增长的抑制率分别被 40%、26%、45%。
  4. 安全性评价:紫菀醇提物 (30%、60%、90%) 分别以 15g/kg 给小鼠灌胃,3~6h 为死亡高峰期,死亡现象均发生在 24h 内,死亡率依次为 50%、70%、100%;且其乙酸乙酯部位 0.5g/kg 灌胃 3h 后开始出现小鼠死亡,24h 内全部死亡,LD50 为 0.19g/kg。
【药性】

辛、苦,温。归肺经。

【功能主治】

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 - 咳嗽:本品气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故对咳嗽之症,不论外感或内伤,寒嗽或热咳,皆可配用,为化痰止咳要药。与白前、桔梗、甘草等配伍煎服治咳嗽气逆、咯痰不爽;与款冬花、川贝、麦冬、阿胶等品同用治肺虚久咳、痰中带血。

【用法用量】

5~10g。

【成药例证】
  1. 止咳片 [《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内科肺系(二)分册》]
    药物组成:紫菀、白前、荆芥、甘草、百部、滑石粉、陈皮、桔梗。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止咳化痰。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咯痰不爽等。
  2. 半枝莲片 [《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内科肺系(二)分册》]
    药物组成:紫菀、荆芥、白前、桔梗、百部、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止咳化痰。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咯痰不爽等。
  3. 复方吉祥草含片 [《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内科肺系(二)分册》]
    药物组成:吉祥草、紫菀、麻黄、鱼腥草、桔梗、虎杖、罂粟壳、冰片、薄荷素油、梨膏。
    功能主治:宣肺平喘,清热润燥,止咳化痰。用于支气管炎、肺炎所引起的咳嗽、胸闷、痰多等症状。
  4. 宁嗽露糖浆 [《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内科肺系(二)分册》]
    药物组成:麻黄、紫菀、百部(蒸)、甘草、蒲公英。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用于伤风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
  5. 急支糖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
    药物组成: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前胡、枳壳、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