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甜地丁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甜地丁 为豆科植物米口袋 Gueldenstaedtia verna(Georgi)A.Bor.的干燥全草。 | |
---|---|
别 名 | 米布袋(《救荒本草》),地丁、小丁黄(《吉林中草药》)。 |
出 处 |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
【产地】
主要为野生品。主产于东北、华北、华东、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等地,俄罗斯中、东西伯利亚和朝鲜北部亦有产。
【采收加工】
春、夏二季采挖,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性状特征】
根茎簇生或单一,圆柱形,长1~3cm,直径0.2~0.7cm,根长圆锥形,有的略扭曲,长9~18cm,直径0.3~0.8cm,表面红棕色或灰黄色,有纵皱纹、横向皮孔及细长的侧根;质硬,较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边缘绵毛状。茎短而细,灰绿色,有茸毛。单数羽状复叶,丛生,具托叶,叶多皱缩、破碎,完整小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0.5~2cm,宽0.2~1cm,灰绿色,有茸毛。荚果圆柱形,长1.5~2.5cm,棕色,有茸毛。种子黑色,细小。气微,味淡,微甜,嚼之有豆腥味。以根粗长、叶色灰绿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
甜地丁的主要成分是黄酮,还含有萜、脂肪油、甾醇、有机酸等。甜地丁的黄酮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药理毒理】
- 抗氧化:甜地丁总黄酮提取液浓度为45.6μg/ml时,对•OH和O2-•的清除能力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甜地丁总黄酮对•OH和O2-•清除能力与浓度呈量效关系。
【药性】
苦、甘,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疔疮,外耳道疖肿,阑尾炎。
【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疔疮痈肿,肠痈,外耳道疖肿:本品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与红藤配伍可治疗肠痈(慢性阑尾炎);与金银花、大青叶、蒲公英等配伍可治疗急性脓肿,疔疮。
【用法用量】
9~15g。
【成药例证】
- 清热解毒口服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药物组成:石膏、金银花、玄参、地黄、连翘、栀子、甜地丁、黄芩、龙胆、板蓝根、知母、麦冬。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发热面赤、烦躁口渴、咽喉肿痛;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 消热解毒颗粒(《新药转正标准43》)
药物组成:石膏、金银花、玄参、地黄、连翘、栀子、甜地丁、黄芩、龙胆、板蓝根、知母、麦冬。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发热面赤、烦躁口渴、咽喉肿痛等症;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 清热解毒注射液【《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内科肺系(二)分册》】
药物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龙胆、石膏、知母、栀子、板蓝根、地黄、麦冬、甜地丁、玄参。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流行性感冒、轻型脑膜炎、外感发热等症。
【贮藏】
置干燥通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