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浮海石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浮海石 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 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 的干燥骨骼。 | |
---|---|
别 名 | 浮石(《日华子诸家本草》),水花(《本草拾遗》),石花(《本草衍义》),海石(《丹溪心法》),水泡石(《东医宝鉴》),海浮石(《本草从新》),浮水石(《医林纂要》)。 |
出 处 |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
【产地】
为野生品。主产于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
【采收加工】
多于夏、秋二季从海中捞出,用清水漂洗,除去盐质及泥沙,晒干。
【炮制】
- 浮海石: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打碎。
- 煅浮海石:取净浮海石,煅至红透,打碎。
【性状特征】
呈珊瑚样的不规则块状,大小不等。灰白色或灰黄色,表面多突起呈叉状分枝,中部交织如网状。体轻,质硬而脆,表面与断面均有多数细小孔道。气微腥,味微咸。以个匀、体轻、灰白色、干燥不碎者为佳。
【化学成分】
浮海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并含少量镁、锌、铁、铝等。浮海石的碳酸钙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药性】
咸,寒。归肺、肾经。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通淋。用于肺热咳嗽痰稠,瘰疬。
【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痰热咳喘:本品性寒清热,味咸软坚,入肺经,能清热化痰,化顽痰胶结,可单用研末,炼蜜为丸,以粥送服,治痰热壅肺,咳喘咳痰黄稠,胶结成块,如《太平圣惠方》;配伍滑石、薄荷、杏仁、百部等能清热润肺,化痰平喘,可治小儿风湿燥热,咳嗽痰喘,如《医学从众录》海浮石滑石散;配伍栀子、青黛、瓜蒌仁等能清肝泻肺,化痰止咳,可治肝火灼肺,久咳痰中带血,如《丹溪心法》咳血方。
- 瘿瘤,瘰疬:本品能清化痰火,软坚散结,配伍海藻、昆布、夏枯草、玄参、贝母、连翘等,可治痰火郁结之瘿瘤,瘰疬。
- 血淋,石淋:本品能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单用本品研粉,用生甘草煎汤送服,可治湿热蕴结下焦,热伤血络,或炼液成石,致血淋、石淋、小便淋漓涩痛,如《仁斋直指方》的海金散。
【用法用量】
9~15g。
【成药例证】
- 咳喘舒片 [《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内科肺系(二)分册》]
药物组成:麻黄、蒲公英、紫苏子(去油)、浮海石、白前、麦冬、紫菀、百合、甘草、白果(去壳)、罂粟壳、化橘红。
功能主治: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养阴敛肺。用于咳嗽气喘,阴虚痰阻证,症见久病咳喘,干咳痰少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见以上证候者。 - 海蛤散(《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四册》)
药物组成:浮海石、蛤壳。
功能主治:化痰清肝,用于肝火毒盛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 - 清热镇咳糖浆(《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
药物组成:葶苈子、矮地茶、鱼腥草、荆芥、知母、前胡、板栗壳、浮海石。
功能主治:镇咳祛痰。用于感冒咽炎,肺热咳嗽。
【贮藏】
置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