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浮小麦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浮小麦
浮小麦

为禾本科植物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的干燥轻浮瘪瘦果实。

http://online.bjyyjy.org.cn/%E4%B8%AD%E8%8D%AF:%E6%B5%AE%E5%B0%8F%E9%BA%A6
别 名 浮水麦(《本草蒙筌》),浮麦(《本草纲目》)。
出 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产地】

主要为栽培品,全国产麦地区均有生产。

【采收加工】

一般在夏至果实成熟时采收,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拣取杂质,筛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即得。

【炮制】
  • 浮小麦:取原药材,拣取杂质,筛去灰屑。
  • 炒浮小麦:取净浮小麦,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取出放凉。
【性状特征】
  • 浮小麦:干瘪颖果呈长圆形,长约 6mm,直径约 1.5~2.5mm;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略皱缩,有的尚带有未脱净的外稃;腹面中央有深陷的纵沟,顶端钝形,具黄白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脐;质坚硬,少数极瘪者,质地较软;断面白色,粉性。气弱,味淡。以粒均匀、轻浮、无杂质、表面有光泽者为佳。
  • 炒浮小麦:形如浮小麦,表面棕黄色。
【化学成分】

浮小麦的主要成分是酚类,还含有 B 族维生素、棉籽糖、亚油酸、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等。浮小麦的酚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药理毒理】

止汗:浮小麦水煎液按 0.267g/100g 给大鼠灌胃,可降低大鼠体重,增加足趾部皮肤汗点数,减少足趾汗腺导管扩张、降低空泡发生率。

【药性】

甘、咸,凉。归心经。

【功能主治】

止汗,退虚热。用于自汗、盗汗、骨蒸劳热。

【临床应用】
  1. 临床常用
    1. 汗证:本品具有敛阴止汗、益气固表的作用,其性甘凉,专入心经,养气阴,退虚热,治疗腠理不固、津液外泄的自汗、盗汗等症,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牡蛎散。也可文武火炒令焦,为末,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或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治盗汗及虚汗不止,如《卫生宝鉴》。
    2. 脏躁抑郁:本品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金匮要略论注》:“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故以为君。”《绛雪园古方选注》:“小麦,苦谷也。经言心病宜食麦者,以苦补之也。” 与百合、莲子、大枣、甘草等配伍,可治疗脏躁,症见精神抑郁,无故悲伤欲哭,数欠伸,周身疲惫,神倦,失眠,健忘等心脾受损症状,如《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3. 淋证:本品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治男子血淋不止,如《奇方类编》。
【用法用量】

10~30g。

【成药例证】
  1. 更年安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更年安胶囊(《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四册》)
    药物组成:地黄、泽泻、麦冬、熟地黄、玄参、茯苓、仙茅、磁石、牡丹皮、珍珠母、五味子、首乌藤、制何首乌、浮小麦、钩藤。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除烦安神。用于肾阴虚所致的绝经前后诸证,症见烦热出汗、眩晕耳鸣、手足热、烦躁不安;围绝经期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2. 夜宁糖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夜宁颗粒(《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六册》)、夜宁口服液(《新药转正标准 39》)、夜宁合剂(《新药转正标准 40》)
    药物组成:合欢皮、灵芝、首乌藤、大枣、女贞子、甘草、浮小麦。
    功能主治:养血安神。用于心血不足所致的失多梦、头晕、乏力;神经衰弱见上述证候者。
  3. 解郁安神颗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解郁安神胶囊(《新药转正标准 88》)
    药物组成:柴胡、大枣、石菖蒲、姜半夏、炒白术、浮小麦、制远志、炙甘草、炒栀子、百合、胆南星、郁金、龙齿、炒酸枣仁、茯苓、当归。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用于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所致的失眠、心烦、焦虑、健忘;神经官能症、围绝经期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4. 虚汗停颗粒(《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四册》)
    药物组成:黄芪、浮小麦、大枣、糯稻根、牡蛎(煅)。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固表敛汗。用于气阴不足自汗、盗汗及小儿盗汗。
  5. 稚儿灵颗粒(《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四册》)
    药物组成:党参、太子参、南沙参、地黄、制何首乌、白术(麩炒)、当归、白芍(麩炒)、黑大豆、木香、白扁豆、山药、仙鹤草、功劳叶、茯苓、五味子(制)、石菖蒲、浮小麦、甘草(蜜炙)、牡蛎、牡蛎(煅)、陈皮、远志(制)、大枣。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补脑强身。用于小儿厌食,面黄体弱,夜寝不宁,睡后盗汗等症。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