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槐角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槐角
槐角

为豆科植物槐 Sophora japonic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

http://online.bjyyjy.org.cn/%E4%B8%AD%E8%8D%AF:%E6%A7%90%E8%A7%92
别 名 槐实(《神农本草经》),槐子(《本草经集注》),槐豆(《本草原始》),槐连灯、九连灯、天豆(《河南中药手册》),槐连豆(《中药材手册》)。
植 物
出 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

【产地】

主要为栽培品,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河北、山东、江苏、辽宁等地。

【采收加工】

冬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炮制】
  • 槐角:除去杂质。
  • 蜜槐角:取净槐角,照蜜炙法炒至外皮光亮,不粘手。
【性状特征】
  • 槐角:呈连珠状,长1~6cm,直径0.6~1cm。表面黄绿色或黄褐色,皱缩而粗糙,背缝线一侧呈黄色。质柔润,干燥皱缩,易在收缩处折断,断面黄绿色,有黏性。种子1~6粒,肾形,长约8mm,表面光滑,棕黑色,一侧有灰白色圆形种脐;质坚硬,子叶2,黄绿色。果肉气微,味苦,种子嚼之有豆腥气。以肥大、角长、黄绿色、充实饱满者为佳。
  • 蜜槐角:与槐角性状相似,外皮光亮。以肥大、角长、外皮光亮、不粘手者为佳。
【化学成分】

槐角的主要成分是黄酮,还含有三萜、氨基酸、生物碱、脂肪酸等。槐角的黄酮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本品药材按干燥品计算,含槐角苷(C21H20O10)不得少于4.0%。

【药理毒理】
  1. 抗氧化:槐角水煎液按1.95、3.25mg/kg的剂量给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灌胃,连续30d,均能提高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使NO含量增加,过氧化脂质的含量降低。
  2. 降血脂:槐角总黄酮按40、80、160mg/kg的剂量给高脂饲料致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给药,连续6周,能降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全血黏度,使肝组织丙二醛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总抗氧化能力活力升高,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mRNA的表达。
  3. 抗生育:槐角苷按150、300、600mg/(kg·d)的剂量给受孕小鼠灌胃,连续6d,槐角苷能通过调节子宫内ERa与PR的表达、影响胞饮突的形成,降子宫内膜容受性等多种途径的相互作用而导致小鼠胚胎着床的失败。
  4. 安全性评价:静脉注射槐角提取液,测得小LD50为(14.215±30)mg/kg。用Ames分点试验法和平皿渗入试验法研究槐角的诱变活性,结果表明槐角不含诱变活性物质。
【药性】

苦,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于肠热便血,痔肿出血,肝热头痛,眩晕目赤。

【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 - 血热出血证:本品性味、功效、主治与槐花相似,但止血作用较槐花为弱,而清降泄热之力较强,兼能润肠,主要用于痔血、便血,尤多用于痔疮肿痛出血之证,常与地榆、黄芩、当归等同用,如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

6~15g。

【成药例证】
  1. 地榆槐角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药物组成:地榆(炭)、蜜槐角、槐花(炒)、大黄、黄芩、当归、红花、荆芥穗、地黄、赤芍、防风、枳壳(麸炒)。
    功能主治:疏风凉血,泻热润燥。用于脏腑实热、大肠火盛所致的肠风便血、痔疮肛痿、湿热便秘肛门肿痛。
  2. 脏连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药物组成:黄连、黄芩、地黄、赤芍、当归、槐角、槐花、荆芥穗、地榆炭、阿胶。
    功能主治:清肠止血。用于肠热便血,肛门灼热,痔疮肿痛。
  3. 槐角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药物组成:槐角(炒)、地榆炭、黄芩、枳壳(炒)、当归、防风。
    功能主治:清肠疏风,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的肠风便血、痔疮肿痛。
  4. 痔舒适洗液(《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
    药物组成:槐角、三七、苦参、白及、蛇床子、败酱草、艾叶、马齿苋、金银花、防风、白矾、硼砂、冰片、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化瘀解毒,止血消肿,止痛止痒。用于痔疮急性发作。
  5. 复方夏枯草降压糖浆(《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脑系经络肢体分册》)
    药物组成:夏枯草、白芍、槐角。
    功能主治:平肝降火,止咳。用于肝火上炎,眩晕头痛,失眠多梦,心烦口苦。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