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风子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大风子
大风子

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 Hydno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 的干燥成熟种子。

http://online.bjyyjy.org.cn/%E4%B8%AD%E8%8D%AF:%E5%A4%A7%E9%A3%8E%E5%AD%90
别 名 大枫子(《本草品汇精要》)、麻风子(《全国中草药汇编》)。
出 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产地】

主要为栽培品,野生品亦有。主产于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我国台湾、海南岛、云南南部有栽培。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洗净,晒干。

【炮制】

制霜用,或取油用。

【化学成分】

大风子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糖类、五环三萜类,挥发油类。大风子的挥发油为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药性】

辛,热;有毒。归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用于麻风,疥癣。

【临床应用】
  1. 临床常用
    1. 麻风:本品攻毒祛风,前人为专治麻风之要药。如《解围元薮》大风丸,以本品与祛风杀虫,燥湿止痒之防风、蝉蜕、苦参、全蝎等药研末为丸服,治疗风邪疠毒,内侵血脉而致肌肤麻木,大疯眉目遍身秽烂者;亦可与轻粉研末外用,麻油调涂患处。现代临床用治瘤型麻风,常与苦参、苍耳子、白花蛇、防风等祛风燥湿,攻毒杀虫药同用,制成丸剂服用。因其有毒,且疗效难肯定,现已少用。
    2. 杨梅疮:《本草纲目》曰:“大风子主杨梅诸疮,攻毒杀虫。” 如《岭南卫生方》则以本品烧炭存性,与攻毒杀虫的轻粉研末,麻油调涂,并以其壳煎汤洗之,治梅毒恶疮。
    3. 疥疮:本品能燥湿杀虫,可用于疥虫引起皮肤皱折部位,甚则全身皮肤并起粟粒状丘疹之疥疮。如《疬疡机要》之大风子膏,以本品与杀虫止痒之轻粉、枯矾等为末,乌柏油调涂;或与硫黄、轻粉、樟脑等配成散剂或软膏剂外用。
    4. 癬疮:本品外用,具有祛风燥湿,杀虫疗癣之功,治湿热留滞,致肌肤生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斑块,表面干燥上附白色糠秕样鳞屑,伴皮肤瘙痒之癣疮。如《血证论》之大风丹,即以本品配伍燥湿止痒疗癣之硫黄、雄黄、枯矾等研末,香油调涂,用治癬疮;又如《外科正宗》以本品与斑蝥、土槿皮、轻粉等浸酒或煎汁外涂;再如《中国药物大全》之除湿止痒油,用大风子配白鲜皮、花椒、黄柏等制成油剂外涂,不但可治疥癣,且又可用于脓疱疥、坐板疮、黄水疮等。
    5. 酒渣鼻:肺胃积热上蒸,复遇风邪交阻,迫鼻部肌肤之酒渣鼻,大风子功能祛风燥湿杀虫。如《本草纲目》以大风子配木鳖子仁、轻粉、硫黄为末,水调涂之;近代有以本品配伍樟脑粉、冰片、防风等研末,纱布包裹,局部扑擦,治螨虫引起的酒渣鼻。又如《中国药物大全》之润肌皮肤膏,即以本品与红粉、蓖麻油、樟脑制成软膏,具有燥湿消斑作用,除用于酒渣鼻之外,尚可用于粉刺、疙瘩、汗斑、白癜风、狐臭等。
【用法用量】

1.5~3g,多用大风子霜配丸、散用。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内服宜慎,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以免中毒。中毒症状有头晕、发热、腹痛呕吐、甚则产生蛋白尿。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虫。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