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豆黄卷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大豆黄卷 为豆科植物大豆 Glycine max (L.) Merr. 的成熟种子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 | |
---|---|
别 名 | 大豆卷、豆黄卷、豆蘖、黄卷、卷蘖、菽蘖(《药物集成》)。 |
出 处 |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
【采收加工】
取净大豆,用水浸泡至膨胀,放去水,用湿布覆盖,每日淋水二次,待芽长至 0.5~1cm 时,取出,干燥。
【性状特征】
大豆黄卷略呈肾形,长约 8mm,宽约 6mm。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微皱缩,一侧有明显的脐点;一端有 1 弯曲胚根。外皮质脆,多破裂或脱落。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化学成分】
大豆黄卷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氨基酸类,还含有微量元素等。大豆黄卷的蛋白质,氨基酸为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规定,本品药材按干燥品计算,含大豆苷 (C21H20O9) 和染料木苷 (C21H20O10) 的总量不得少于 0.080%。
【药性】
甘,平。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
解表祛暑,清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湿温初起,发热汗少,胸闷脘痞,肢体酸重,小便不利。
【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水病,通身肿满,喘急,大小便涩:《本草汇言》:“大豆黄卷,活血气,消水胀之药也。蓐妇药中多用之,有行瘀血之妙也;水肿方中多用之,有行水之功也。仰思前古治湿痹久着与筋挛膝痛,皆血与水气之所结也。”《长沙药解》:“大豆黄卷,专泄水湿,善达木郁,通腠理而逐湿痹,行经脉而破血,疗水郁腹胀之病,治筋挛膝痛之疾”。
【用法用量】
9~15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