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南瓜子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南瓜子
南瓜子

为葫芦科植物南瓜 Cucurbita moschata (Duch.)Poiret.的干燥成熟种子。

http://online.bjyyjy.org.cn/%E4%B8%AD%E8%8D%AF:%E5%8D%97%E7%93%9C%E5%AD%90
别 名 金瓜米(《陆川本草》),南瓜仁(《科学的民间草药》),白瓜子(《东北药用植物志》),窝瓜子(《陕西中药志》),倭瓜子(《青岛中草药手册》)。
植 物 南瓜
出 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产地】

主要为栽培品。主产于浙江、江苏、河北、山东、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果实成熟时摘取,取出种子,洗净,晒干。

【炮制】

净制。

【性状特征】

呈扁椭圆形,一端略尖,长1.2~2cm,宽0.7~1.2cm。表面黄白色,有茸毛,边缘稍有棱。种皮较厚,种脐位于尖的一端。胚乳绿色,菲薄。子叶2枚,黄色,肥厚,含脂肪油滴。气香,味微甘。

【化学成分】

南瓜子主要含南瓜子氨酸、脂肪油、蛋白质、类脂、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南瓜子的南瓜子氨酸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药理毒理】
  1. 抗血吸虫:南瓜子按17g/kg给感染40条血吸虫尾蚴的小鼠灌胃,连续4周,虫数减少率可达85.3%。
  2. 安全性评价:小鼠灌服南瓜子氨酸过氯酸盐与盐酸盐的LD 50分别为1.25g/kg与1.10g/kg,小鼠按1.2~2.0g/kg腹腔注射南瓜子氨酸过氯酸盐,30min后,出现体态不稳,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其中1.6~2.0g/kg给药后4~5h后可致兴奋狂躁,阵发性痉挛,抽搐死亡,未死者均于停药后1周左右恢复正常。从病理检查表明:南瓜子与南瓜子氨酸对正常小鼠的肝、肺、肾、十二指肠等可出现暂时性病理损伤,肝糖原减少与脂肪增加,停药后可迅速恢正常。
  3. 体内过程:小鼠灌脲南瓜子氨酸4h或腹腔注射南瓜子氨酸24h,发现标记药物以肝肾含量最高,其中肝脏中含量约占总量的25‰。口服或腹腔给药后24h,在组织中均无明显差别。小鼠按100mg/kg静脉注射南瓜子氨酸后,血药浓度下降较快,5in时血药浓度为立即取血时的20%。南瓜子氨酸主要从尿液中排出,尿液中代谢分离结果表明,南瓜子氨酸占97%。
【药性】

二级寒湿。

【功能主治】

通便驱虫。用于大便秘结,肠道丝虫,蛲虫,蛔虫,绦虫等。

【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1. 绦虫证:本品能杀绦虫,甘平不伤正气。常与槟榔相须为用,如验方祛绦方。
    2. 便秘:本品能通便。可用于大便秘结,排便
【用法用量】

5~10g。

【注意事项】

南瓜子治疗血吸虫病时,服药初期可能有腹泻、恶心、食欲减退等反应,不久可消失。晚期病人服用南瓜子后,少数病例可见黄疸指数上升,甚至诱发肝昏迷,因此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慎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