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三颗针

来自中药图谱资源库
跳转至:导航搜索
三颗针
三颗针

为小檗科植物拟豪猪刺 Berberis soulieana Schneid.、小黄连刺 Berberis wilsonaeHemsl.、细叶小檗 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或匙叶小檗 Berberis vernae Schneid等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

http://online.bjyyjy.org.cn/%E4%B8%AD%E8%8D%AF:%E4%B8%89%E9%A2%97%E9%92%88
别 名 钢针刺(《天宝本草》),刺黄连(《贵州药植目录》)。
出 处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产地】

主要为野生品,栽培品亦有。前两种主产于陕西、甘肃、江西、云南、贵州等地;后两种产于东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

【炮制】

除去杂质;未切片者,喷淋清水,润透,切片,干燥。

【性状特征】

呈类圆柱形,稍扭曲,有少数分枝,长10~15cm,直径1~3cm,根头粗大,向下渐细。外皮灰棕色,有细皱纹,易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不平坦,鲜黄色。切片近圆形或长圆形,稍显放射状纹理,髓部棕黄色。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三颗针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颗针的生物碱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本品药材及其饮片按干燥品计算,含盐酸小檗碱(C20H17NO4•HCI)不得少于0.60%。

【药性】

苦,寒;有毒。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湿疹,咽痛目赤,聹耳流脓,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
  • 临床常用
    • 湿热证:本品能清热燥湿。现常用于热毒壅盛的结肠、直肠癌,常与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黄柏等配合应用。用于痰热壅盛的肺癌,常与蒲公英、地骨皮、石韦、佛耳草等配合应用。用于肿瘤患者经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常与黄芪、当归、女贞子、玄参等益气养阴补血药配伍应用。
【用法用量】

9~15g。

【成药例证】
  1. 宁泌泰胶囊(《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内科肾系分册》)
    药物组成:四季红、白茅根、大风藤、三颗针、仙鹤草、芙蓉叶、连翘。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用于湿热蕴结所致淋证,症见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尿血;下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2. 双黄消炎片(《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
    药物组成:三颗针、黄芩。
    功能主治:消炎。用于咽喉痛,腹泻,痢疾,慢性痢疾。
  3. 清热治痢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四册》)
    药物组成:马齿苋、三颗针。
    功能主治:清热止痢。用于湿热痢(细菌性痢疾),热泻。
  4. 降糖胶囊(《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三册》)
    药物组成:人参、知母、三颗针、干姜、五味子、人参茎叶皂苷。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滋阴润燥。用于消渴证,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无力及全身综合征。
  5. 消痔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五册》)
    药物组成:地榆(炒炭)、牡丹皮、三颗针皮(炒炭)、大黄(酒炒)、黄芪、白及、槐角(蜜炙)、防己、白术(炒)、当归(酒炒)、火麻仁(炒黄)、动物大肠。
    功能主治:消肿生肌,清热润便,补气固脱,止血,止痛。用于痔疾肿痛,便秘出血,脱肛不收以及肠风下血,积滞不化等症。
【注意事项】

用量不宜过大。

【贮藏】

置干燥处。

©2018-2022 北京医药职工大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